此不喜欢他了。”公子成说:“您错了,以吴起的能力,天下没有人能超过他。正是因为他贪心,所以来侍奉你,不然你怎么能让他称臣呢?况且,您自认为殷汤、周武王比,谁更贤明呢?务光、伯夷是天底下不慕名利的人,因此汤不能让务光称臣,武王不能让伯夷称臣。现今君王的国家,向东面要抵御齐国,向南要抵御楚国,向北要抵御韩国、赵,向西还有如虎狼一样狠毒的秦国,君王孤单地凭着四战面受敌的土地处在他们中间,那五国也只是屯兵观望,坐而静观,而不敢觊觎魏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有吴起担任大将。周《诗》说‘有威武的将军,公侯才能管理好城池’,吴起就是这样的将军。您如果顾念国家,只要是吴起想要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从而壮大魏国之军队,这样做失去得很少,收获却特别大。您想让他吃粗粮蔬菜,穿粗布短衣,徒步行走来听您发号施令,吴起一定会离开。吴起离开了,天底下那些像吴起一样的人,就会退却而不进入大梁,那么您的国家就空了。臣私下里很堆场您担忧这件事。”武侯说:“好。”又一次起用了吴起。
注:大梁:战国时期魏国都城。 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 短: (2)汤不能臣务光 臣: (3)西有虎狼之秦 虎狼: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和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天下之士莫先焉 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B.不然君岂能臣之哉? 谓为信然。(《隆中对》) ..
C. 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D.臣窃为君忧之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2分)
(2)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俗而无他求。(2分)
17.请概括公子成劝说魏武侯启用吴起的三个理由。(3分)
1.(1)短:揭短。(2)臣:担任大臣。(3)虎狼:像虎狼一样。(3分,每小题1分) 2.B(B项“然”:代词,这样。A 项“焉”:兼词,于之/语气词,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C项“以”介词。因为/连词,用来。D项“之”:代词,这件事/ 动词,到??去)(2分)
3.(1)况且您自己认为,与殷汤、周武五相比,谁更贤明?(2分,“以为”“孰”各1分) (2)只要是吴起想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2分,“予“:足”各1分)
4.①能力超凡的人如果不贪图钱财,不会甘为人臣;②有了吴起这样的将军,其他五国才不敢轻举妄动;③如果吴起离开,天下士人都将退却离开,魏国将无人可用。(3分,每点1分)
5
五、(2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13分)
秋韵 宗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年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起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年陡台阶,眼前会出现一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其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友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⑤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这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⑥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吗?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⑧在这里,一切都有一着落。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18.第1段中,那两个词语最能突出表现记忆中的香山秋色的特点?(2分)
19.第2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6
20.第6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1.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其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10分)
蜘蛛的智慧
(美)哥尔斯密
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昆虫中,蜘蛛最聪明。
坚硬的甲胄,柔韧的皮甲,强壮的脚爪,宽大透明的眼睛和嘴巴上的钳子,都是装备在蜘蛛身上的战斗武器,而它编织的网更是它主要的武器,因此,它总是要竭尽全力,把丝网织得尽善尽美。
当蜘蛛开始织网时,为了固定其一端,它首先对着墙壁吐出一滴液汁,慢慢硬化的丝线就牢固地粘在墙上了。然后蜘蛛往回爬,这根线越拉越长;当它爬到线的另一端应该固定的地方,就会用爪把线聚拢来以使线绷紧,也像刚才一样固定在墙壁的另一端上。它就这样牵扯丝拉线,固定了几根相互平行的丝,这就是准备好了意想中的网的经线。为了做成纬线,它又如法炮制出一根来,一端横粘在织成的整张网最牢固的一根上,另一端则固定在墙壁上。所有这些丝线都有黏性,只要一接触到什么东西就可以胶住。对于网上容易被毁损的部分,我们的织网艺术家懂得织出双线来加固它,有时甚至织成六倍粗的丝线来加大网的强度。
三天以后,这个网就完成了。我不禁想到这个昆虫在新居过活,一定欢乐无比。它在周围往返地横行着,仔细检查丝网每一部分的承受力,然后才隐藏在它的洞里,不时地出来探视动静。不料想,它碰到的第一个敌手,竟是另外一个更大的蜘蛛。这个敌手没有自己的网,也可能已经耗尽了积蓄下来的汗液,因而现在不得不跑来侵犯它的邻居。
于是,一场可怕的遭遇战立刻由此展开。在这场拼搏中,那个侵略者似乎占了体大的上风,利用一切战术,引诱它的对手从坚强的堡垒中爬出来。这个辛勤的蜘蛛被迫退避,假装休战而去,不一会儿又转身回来,当它发现计穷智竭以后,便毫不怜惜地毁坏了这个新网。这又引起了另一次战斗,并且,同我的估计相反,这个辛勤的蜘蛛终于反败为胜成了征服者,杀死了它的对手。
有时,苍蝇落入它的陷阱时,这个蜘蛛并不急于出击,只是耐心等待着,直到有把握捕捉对方时,它才动手。如果它立刻逼近苍蝇,将会引起这个苍蝇更大的惊惧,可能导致这个俘虏奋力逃走;所以,它学会了耐心等待,直到这个俘虏由于无效地挣扎而精疲力竭。
有一次,我把一只黄蜂放进蛛网中,但当蜘蛛照常出门来捕食时,先是观察一下来的是个什么样的敌人,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它立刻主动上去解除紧紧束缚对手的丝线,以放走这样一个强大的敌手。当黄蜂得到自由后,我多么希望那个蜘蛛能抓紧修理一下网的被破坏的部分;可是,它似乎认定网已无法修补了,便毅然抛弃了那张网,又着手去织一张新网。
我很想看看一只蜘蛛单独靠自己的储备能够完成多少张丝网。因此,我破坏了它织就的一张又一张的网,那蜘蛛也织了一张又一张。它的整个储存消耗殆尽,果然不能再织网了。我看见蜘蛛把它的腿像球一样旋动,静静地躺上几小时,一直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外界的动静。当一只苍蝇碰巧爬得够近时,它就忽然冲出洞穴,攫住它的俘获物。 1.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
7
答案:①照应题目。②统领全文。
因题突破》 本题考查说明文结构的理解。说明文的开头一般提出说明对象,总领全文。 2.文中用了“织网艺术家”“俘虏”和“侵犯”“欢乐无比”等词语来写蜘蛛和它的对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①赋予昆虫以人的特点,将昆虫世界的生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②更加富有情趣。
因题突破》 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品味。要从准确性和生动性的角度考虑,作者把表现人的词语用来表现蜘蛛,是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扣住生动、引发读者阅读兴趣,联系原文内容回答。 3.蜘蛛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4分)
答案:①能织出经纬线交织的有黏性的网并会加固易毁损的部分。②与强敌战斗时,假装休战,毁坏新网,反败为胜。③面对猎物,不急于出击,耐心等待。④能根据量力而行原则,放走强大的对手。⑤指导网已不可修补时,果断放弃。⑥不能织网后,静待时机,捕获猎物。
因题突破》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的能力。抓住中心句逐段概括,注意有的段落可能说明两个方面的内容,有的几段说明一个方面,然后再加以整合。 4.从蜘蛛的智慧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2分)
答案:①必须学会本领,才能把事情做好。②面对困难,既要有勇,还要有谋。③对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要学会舍弃。
因题突破》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要求谈从蜘蛛的智慧中得到的启示。可根据把蜘蛛的某一智慧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清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六、(50分)
2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对种树的老农说:“风调雨顺的年头,树木一定能长好。”老农摇摇头说:“不对。那只会使树的根长在表层土上,大风一吹,树就会立刻倒下。干旱一些,树根才能扎得更深。” 实验人员用很多小铁圈将花园里的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测试南瓜成长过程中所能承受的压力。在承受了来自铁圈的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南瓜的内部长满了一层又一层坚韧结实的纤维,南瓜的根系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和资源。 请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 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