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或因牙痛强烈要求拔牙或被误诊为牙疾而将牙拔除,但拔牙后疼痛仍不能缓解。病人还可因难以忍受疼痛或惧怕疼痛发作而产生轻生的念头。
3.诱因及扳机点:疼痛可由口、舌运动或外来的刺激诱发,如洗脸、刷牙、吃饭、说话、打哈欠、风吹、声音震动,甚至一个轻微的表情等。自发疼痛很少,故疼痛多在白天,晚上安静状态时极少发作。上述刺激可以激惹颌面部的某一点使疼痛发作,且疼痛由此点开始,立即扩散到整个病患区域,这个激发疼痛的敏感点称为“扳机点”。“扳机点”往往是固定的,可有一个或多个。患者由于惧怕诱发疼痛而不敢说话、洗脸、吃饭等,因此,病人看上去表情呆滞、木僵,受累支面部皮肤污秽不洁及牙面满布牙石、牙垢,甚至因不敢进食而出现消瘦。就诊时往往害怕疼痛发作,在医生查体时出现不由自主地用手来保护面部的动作。
4.其他 不少患者在疼痛发作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流泪、出汗、流涎等。少数患者出现面部表情肌的不自主痉挛,也称“痛性抽搐”。
三 治疗
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对此病还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对于初患或轻症患者,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治疗无效时再行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及医疗技术和条件,来选择、调整或联合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取得最佳疗效。
1. 药物治疗
痛痉宁 或称酰胺咪嗪、卡马西平等,为一种抗癫痫药物。镇痛效果较好,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用法:轻症或早期患者,每次100mg,每日1~3次,无效可增至每次200 mg,一般为600~800 mg/d。副作用可有眼震、眩晕、嗜睡、复视、共济失调或恶心、呕吐、粒细胞减少、心传导障碍等;严重反应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剥脱性皮炎及致畸作用。患者初次服药后,嘱减少活动以防摔倒或发生意外。疗效满意后1~2周,可试探减至维持量至停药。长期服药者,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苯妥英钠 亦称大仑丁,为一种抗癫痫药物。用法:每次100mg每日3次;疗效差者可增量为200mg,每日3次,极限量为600mg/d。该药的缺点是用小剂量效果差,而大剂量应用副作用明显,如眼震、眩晕、疲倦、共济失调以及牙龈增生、痤疮较为常见,偶见周围神经病、剥脱性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此药对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不如卡马西平,但当卡马西平疗效降低时与其合用,能提高疗效,出现明显的牙龈增生时应改用其它药物治疗。
17
2、针刺治疗
按中医的穴位进行针刺,常用手刺或电针治疗。一般每次选一组穴位,针刺后留针约20~30分钟,可配合电针和穴位红外线照射,近来也有用激光照射穴位,亦可强刺激后不留针。可在“扳机点”进行阿是穴针疗,也可直接针刺神经干,如眶下神经、刻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等。
3.局部注射治疗
(1)麻药封闭 常用1%~2%利多卡因。方法与相应神经的阻滞麻醉相同。每次2~4ml,隔日一次。情况好转后改为1~2次/周。如加入维生素B1、维生素B2,可提高疗效。多用于疼痛重、药物治疗无效的初发患者的短期治疗。但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酒精注射 常用95%的酒精或无水酒精。方法同相应区域神经干的阻滞麻醉,将酒精注射于受累支的神经干处,用量0.5ml左右。因注入酒精时疼痛较重,应先注入局麻药物。酒精主要是破坏神经组织,阻断其传导作用而达到止痛目的。此法安全、方便,止痛效果好,疗效一般为6~12月,复发后仍可再用。但缺点是:注射后,在神经分支相关区域痛觉消失的同时,其感觉也消失且恢复较慢。故酒精封闭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不愿手术治疗或年体弱不宜手术者。对于第Ⅰ支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尽量不用,以免引起眼神经的损害导致失明。
4.手术治疗
(1)颌骨病骨腔清除 根据“扳机点”的位置和经X线检查发现的颌骨病变,来确定手术的部位。手术的方法是:采取适当的切口,暴露骨腔所在的骨皮质;用骨凿去除骨皮质,找到病变骨腔;刮除病变骨质;冲洗止血,缝合创口;一周左右拆线。
(2)周围神经撕脱术 指将三叉神经痛病变所在部位的三叉神经周围支离断并将远心段撕脱手术方法。如第Ⅰ支撕脱术、第Ⅱ支撕脱术、第Ⅲ支撕脱术等。这些方法简单、安全、止痛效果可靠,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其平均止痛时间约为1年左右。
四 护理 1. 术前护理
病人由于常期疼痛剧烈发作频繁,往往不能或不愿说话,情绪低落不愿进食等,故应耐心开导病人并鼓励病人,争取在发作后的反拗期内多进食以保证营养和增强体质。由于疼痛不愿洗漱和进食,故口腔卫生差,应在每天早晚或饭后给予漱口,以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和溃疡的发生。并让患者了解手术方法、手术效果,从而增强
18
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的接受治疗。疼痛剧烈频繁的病人入睡困难者,以减轻疼痛降低消耗,可酌情给予镇静,安眠药,对症下药,使病人被动休息。
2. 术后护理
(1)全麻术后病人,应按全麻术后护理,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呕吐物误吸。局麻病人术后3天内取平卧位,勿下床活动,减轻术后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
(2)观察病情:术后给予心电监护及吸氧4~6小时,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有无头痛、恶心及尿潴留等情况。如有尿潴留应及时导尿而不应按压排尿,以免加重头痛。注意切口有无渗血情况,渗血渗液较多者应及时更换敷料。询问患者面部是否仍疼痛,并注意有无面瘫等并发症发生。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是因血性脑脊液刺激,而非感染所致,可应用冰帽、冰毯、或温水擦浴,出现呕吐者应及时清除呕吐物,对影响进食者可帮助漱口或行口腔护理。术后伤口要用绷带加压包扎固定,24小时后才能去除。在加压固定期间,要保持绷带不偏移,压力要适当。手术当天不要吃过热食物。术后1~2天要进流质饮食。术后还要给予抗生素支持治疗。术后一周内可能有反应性疼痛,术区伤口有轻度肿胀均为正常现象。一周后,伤口无异常现象即可拆线。部分患者术后可能有复发,可再复诊治疗。
颌骨骨折的治疗和护理
颌骨骨折有一般骨折的共性,如肿、痛、出血、移位、感觉异常及功能障碍等。按解剖特点可分为上颌骨骨折和下颌骨骨折。
[临床表现] 下颌骨骨折
1、骨折段移位 影响下颌骨骨折后骨折段移位的因素有:骨折的部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骨折线方向和倾斜度、骨折段是否有牙以及附着肌群的牵拉作用等,其中各咀嚼肌的牵拉扮演了重要作用。常因不同部位骨折、不同方向的肌群牵拉而出现不同情况的骨折段移位。
2、颏孔区骨折 3、下颌角骨折 4、髁突骨折
19
5、咬合错乱 咬合错乱是颌骨骨折最常见的体征,对颌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既使骨折段仅有轻度移位,也可出现咬合错乱而影响功能。可能有早接触、开合、反合等多种情况。
6、骨折段异常度 正常情况下下颌骨运动时是整体活动,只有在发生骨折时才会出现异常活动。
(1)下唇麻木 下颌骨骨折时,突然的撕裂或牵拉常会损伤下牙槽神经,出现下唇麻木。
(2)张口受限 由于疼痛和肌痉挛,多数下颌骨骨折患者存在张口受限症状。 7、上颌骨骨折
(1)骨折线 上颌骨与鼻骨、颧骨和其他颅面骨相连,骨折线易发生在骨缝和薄弱的骨壁处,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横断形骨折。Le Fort按骨折线的高低位置,将其分为三型。
(2)骨折段移位 与下颌骨不一样,上颌骨未附着强大的咀嚼肌,故骨折块多随外力的方向而发生移位,或因其重力而下垂,一般常出现后下方向移位。
(3)咬合关系错乱 上颌骨骨折段的移位必然引起咬合关系错乱。如一侧骨折段向下移位,该侧就会出现咬合早接触。上颌骨与翼突同时骨折时,由于翼内肌向下牵拉,常使后牙早接触,前牙呈开合状。
(4)眶及眶周变化 上颌骨骨折时眶内及眶周常伴有组织内出血、水肿,形成特有的眼镜症状,表现为眶周瘀斑,睑及球结膜下出血,或有眼球移位出现复视。
(5)颅脑损伤 上颌骨骨折时常伴发颅脑损伤或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等。 8、正中联合部骨折 护理
1. 创面的护理:对已发生感染的伤口不宜缝合,常做创面的湿敷、清洁,以期控制感染,待创面清洁、肉芽组织健康后做进一步处理。
2. 颌骨骨折固定病人的护理:颌骨骨折固定的目的是恢复正常咬合关系,促使骨折愈合。注意观察口内夹板、结扎丝有无脱落、断开、移位及是否损伤牙龈或唇、颊黏膜等。尤其是要检查咬合关系是否异常,应随时调整和改变牵引、固定的方向。如使用颌间绷带弹性牵引固定的病人,在2~3周后,即骨折处估计已发生纤维性愈合时,可遵循动静脉结合的原则,在饭前取下颌间牵引的橡皮圈,饭后漱口或清洁口腔,再挂上橡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