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表存疑:应为地支相冲。心香注。)
可以看到,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各位三十年、各自的五行出现次序完全相同,即纳音方法所说的“三十为纪,六十为周”。这足够反映出一个甲子周期里的“中周期”,即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周期轨道上互成“再翻版”的映射关系。举例:
·甲子 乙丑 海中金; ·甲午 乙未 沙中金。
其中“甲”为岁,“子”“午”为年;“乙”为岁,“丑”“未”为年。子午相冲和丑未相冲表示相冲,即天文位点呈映射关系。因此,都是“金”,但在甲子周期 里的位置不同,即日月地球和“七政”同对应点的周期位点不同。在纳音口诀中,这个位点不同用“海中金”和“沙中金”来区别。在纳音口诀实用中,第一件事是 确定阴阳,实际上就是确定映射式五运六气甲子六十周期中的哪个半周
期。
就紫微垣等星(群)位置确定,纳音法五行各局所记录的推算口诀,也有很清晰的周期性。下面是纳音法的木三局、火六局、土五局、金四局和水二局的“起紫微”的十二宫运行轨迹:
图中,纵坐标标记的是“地有五制”的“十二宫”,阴历。横坐标标记的是“30日”、实为“天有六气”中的一个气阶段小周期,即:12 x 30 = 360 (度);这是天文历法黄道,阳历。合而为一,是用双轨制的天文历法来确定紫微星垣的位置位点。
图示也显示了所谓“土五局”等等的常数数字所表达的运动轨迹模式的轨道度数间隔。譬如:
土五局:由d04到d09、由d10到d14等,轨迹模式相同;这个微
周期间隔为“五”,即土五局之常数五。
水二局:由d01到d02、由d02到d03等,轨迹模式相同;这个微周期间隔为“二”,即水二局之常数二。
依此类推,五行局的常数一目了然。各局轨迹模式幅度不同,反映的是天球、地球和观察者三个位置位点的变化,视角不同造成射影轨迹不同。就是说,纳音法五行局用十分简洁的文字,记录和反映了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对位置来推算星空运行轨迹的古代天文历法知识及其工作原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