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A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11.C ( 通常情况下一个,也可以多个) 12.D (因以讽谏,不是直接抨击)
13、①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这次怎么不灵验了。
②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必修四教材p66页)
14.B(题目和内容有关系,词牌名和题目无关)
15. ①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愁,自然就觉得味淡了。②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境况是何等凄凉,心境是何等凄苦。
16.(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必修三p40, 必修四p39,p36) 17.B
18.D (正反两方面) 19.B
20.“拟”改为”准备”;”命令”改为”希望”;”发扬”改为”记录”;去掉”左右”;”呈送”改为“送”
21.桑蚕立体养殖过程:在池塘边种桑树,用桑叶养蚕,再把蚕的分泌物蚕沙投入鱼塘喂鱼,最后从池塘里挖塘泥为桑树提供肥料,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农业循环。
22.写作提示:
“丧文化”和“燃文化”像一对孪生兄弟,虽然性格各异,但他们一出生就在络上迅速走红,持续发烧。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社会瞬息万变,青年人见异思迁,对于他们的年少轻狂应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理解。不管是颓废的“丧文化”也好,还是积极的“燃文化”也罢,这些都是络亚文化在今天数字信息时代的缩影,同时也是青年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折射,或许正是由于 “丧文化”才反衬出“燃文化”的积极意义吧。
反思和批判“丧文化”,并不是要区分情绪的优劣,更不是要对年轻人的负面情绪大加挞伐,而是希望年轻人能摆脱“丧”的困扰,有勇气面对生活的压力,以更阳光、更积极、更向上的心态,尽自己应尽的国民责任,挣自己想要的个人生活。
范文:
远离“丧文化”,青年莫颓废
在络世界里,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正成为一些青年人的口头禅。“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这些散发着绝望气息的话语,配上“悲伤蛙”“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成了聊天的流行内容。
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蹉跎岁月,找一个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这样的消极情绪,正通过上述这些流行语在年轻人中蔓延。从常理看,这与大家对青年朝气蓬勃的一贯印象格格不入,令人费解,也令人担忧。本是理想代言人、奋斗急先锋的青年人,怎么就成了形容枯槁、志向全无的“行尸走肉”了?
一些人觉得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他们觉得,这些“生动”的句子、自嘲的话语很能反映无力、无奈、无趣、无感时的心境,于是互相调侃、宣泄,这是年轻人常见的表达方式,也是缓解压力的一种途径。的确,有些“丧文化”的表征只是碎片化的某种自嘲和宣泄而已,并不具有完整的价值观参考意义。很多自嘲“丧到极点”的青年,奋斗、拼搏起来,并不比前辈和同龄人逊色。
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掩盖“丧文化”的本质,即消极逃避。无论是对于压力,还是对于困难或现实,逃避终不是好办法。宋明理学有一句名言——“心要在腔子里”,其要义之一就是遇事不逃避、不藏匿,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而且,言为心声,语言为人所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丧文化”的消极话语在青年人的相互比拼、相互调侃中,也影响着每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不免沾染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对待生活、他人的态度,对于青年人成长、社群和谐都有很大危害。
从价值的角度来说,青年人朝气蓬勃,有理想、有智慧、有力量,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应该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自觉加强学习、奉献青春,敢爱敢拼,敢试敢为,敢于正视人生的苦痛,与颓废的生活方式绝缘。从语言的角度来说,青年人率真幽默,憧憬浪漫美丽,更应在经典中汲取智慧、从名著中获得养分,激发语言创新活力,创造符合时代要求、自身特点的青年用语。
对社会和学校来说,在关心青年人用语和思想的同时,也要关心青年人的生活和心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真正为青年人排忧解难,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热心人,引导青年人积极向上,在服务与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彻底远离“丧文化”的侵蚀。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
阿里巴巴金融对小微企业实行贷款,目前已有了几十万家用户借助这个平台完成了贷款。互联金融对传统金融不断蚕食,传统金融行业如果不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将会很快被时代所抛弃。实际上,信用模型的建立并非偶然,它受到技术、资金、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其中最易被忽略、但却最关键的因素则是社会关系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
成功企业都有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诚信资本原始积累,腾讯微信从一开始的大量用户的社会关系的诚信资本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渐发展,先是社交平台后来发展到支付平台,最后是理财,最终涉足金融领域,这些都和社会资本初步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社会诚信资本,才会有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分析。针对金融服务领域,社会关系的诚信资本能够提升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借贷的成功概率,有效降低违约率,降低交易成本等,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它需要被银行所重视。
虽然小微企业的年均银行贷款金额的攀升速度比较快,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满意度仍然很低对于信贷来讲,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有着较大差距,普惠信贷重视社会性和公益性,旨在解决中小企业等的融资难问题,而传统金融则注重盈利性。中小企业贷款,由于抵押担保的信用程度比较低,信息出现了极大的不对称,贷款机构的风险成本相对而言较高。此外,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度般较小,因此,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传统金融,显然并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政府为了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采取了多种奖励措施,但是仍旧不能有效弥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
营业点数量少、业务经理人数有限是国有银行推行普惠金融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但是互联的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为普惠金融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机遇。近几年,银行作为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缺乏主动性,加上完全脱离了银行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新的、操作更为便捷的支付形式的出现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中流砥柱,急需借助互联来拓宽自身的业务领域,应对互联金融下几何级增多的客户量。传统的商业银行逐渐开办络银行办理业务,同时紧跟互联潮流开设了各自的银行微信公众号。
互联思维的核心就是开放与连接。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难点就是信息成本较高,而双赢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该问题。互联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在不断壮大,其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使得供应链
金融可以得到高效发展。供应链金融脱离了仅仅针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评估,通过深化和核心企业的合作,结合贸易背景实行真实的审查,在中小企业交易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资产基础上,供配套金融业务。在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基础上可以极大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和担保图难等问题。
(选自《互联金融之问——中国互联金融的现在与未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面对互联金融的不断蚕食,传统金融行业需要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以避免很
快被时代抛弃。
B.一定的社会关系诚信资本原始积累是企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它可为企业直接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有效
降低违约率。
C.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旨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传统金融以盈利性为主,而普惠信贷则
以社会性、公益性为主。
D.互联的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为普惠金融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机遇,络银行、银行微信公众号起到了
显著的推动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第二段以腾讯微信的发展为例,论证了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对互联金融和传统金融是最为关键
的因素。
B.文章第三段通过对比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差距,论证出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和效率损失较大。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互联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目的是为互联金融的过度发展敲响
警钟。
D.文章论述传统金融兼容互联金融的必要性,侧重点是传统金融要借鉴、改进之处,对其给予后者的
支持则未做明确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考虑到贷款存在的风险与损失,加之其逐利的本质,传统商业银行虽然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比较
小,但他们还是不甚情愿。
B.传统商业银行为应对迅猛增长的客户量,除借助互联来拓宽自身的业务领域之外,还可以选择增加
营业点和业务经理的数量。
C.支付宝等新的支付形式完全脱离了银行支付形式,银行仅作为其第三方支付平台,这为消费者的支
付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性。
D.供应链金融通过深化和核心企业的合作,对中小企业的贸易背景实行真实的审查,省掉了对借款人
信用的评估,更好地提供了配套金融业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6分)
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
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困境也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它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于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道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的。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
当前,在全球化发展大势中,中国致力于公平互惠的全球贸易规则的达成,致力于地区合作的共赢。有赖于这种不懈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凝聚共识,并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
(选自邹广文、刘文嘉《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以往的全球观更适宜当下国际形势,它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很好
地解决了当下时代问题。
B.种族中心主义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这种霸权做法会给世界带来纷争与冲突,是人类命运共
同体理念所反对的。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于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提供的肥沃土壤,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充分地表达了
中国文化价值精神。
D.用硬性手段推广“普遍性”价值的强势文化,其文化内核中是缺少自律性与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的,
必然会导致霸权主义。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主体部分三段的内容实质上阐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它”和“怎么
做”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