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马说》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文体特征。 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自学奠基
1初读课文,正音断句,纠错。 2文学常识 3字音字形
祗.( ) 骈.( ) 槽枥..( ) ( ) 一食.( ) 食.( ) 之者 粟.( ) 一石.( ) 外见.( ) 邪.( ) 5、自行研究第一段,解决下面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而伯乐不常有: 故 虽有名马: 祗 辱 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6、当堂背熟第一段
7、合作探究第一段: ①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②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③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④概括段意:
8、自行研究第二段,解决下面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一食 或 尽粟一石: 食马者:
1
是马也: 食不饱: 不外见: 且 欲 与 常马 等 不可得: 安求其能: 9、翻译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0、当堂背熟第二段 11、合作探究第二段: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②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④ 概括段意: 阅读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 之 君 王 有 以 千 金 求 千 里 马 者 三 年 不 能 得 涓 人 言 于 君 曰 请 求 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以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捐( ) 遣( ) 反( ) 期年( ) 市( ) 3.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
策 之 : 不以 : 其 道 : 食 之: 执策: 临之: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 3、翻译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当堂背熟第三段 5、合作探究第三段:
①哪些语言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②本段结尾两句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③概括段意:
6、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文中各指代什么?
7、本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义总结: 1、通假字:
(1)食: (2)见: (3)材: (4)邪: 2、虚词: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
尽 其 材: 鸣 之: 而不能: 通 其意: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1)祗辱于奴隶之手(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3) 策之不以其道 ( ) (4)马之千里者( )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1)其真不知马也 ( ) (2)策之不以其道( ) (3)安求其能千里也。( ) (4)其真无马耶?( )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1)策之不以其道( ) (2)不以千里称也( )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1)不以千里称也( )(2)安求其能千里也( ) (3)其真不知马也( ) 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马说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5、 可是 所以 虽然 只是 受到屈辱 在 两马并驾 喂牲口用的槽 因 著称 7、合作探究第一段: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③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