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输血相关制度应知应会内容
一、《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施行日期?
答:《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二、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急救输血怎么办? 答: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答:急救输血后按照以上规定在事后两个工作日内补办手续。 三、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疗效评价 答:1、根据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用血评估
①.血红蛋白≤70g/L外科病人。 ②、血红蛋白≤60g/L内科病人。 ③、凝血因子缺乏病人。
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用血评估 2、 用血后疗效评价
①、输血治疗后的效果:应包括症状体征及输血指征的复查结果。 ①、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处理情况及转归。 四、输血前检测管理
答:1、受血者输血前必须在检验科进行输血前5项指标(ALT、HBsAg、Anti-HCV、Anti-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查。指标阳性者必须告知患者(或家属)。 2、入院首次输血必须复检受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检测受血者是否存在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 五、医护人员到输血科领血时要查对哪些内容?
答:医务人员到输血科领血时必须携带专用取血箱,取血者与发血者共同查对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供(受)者血型、血袋编号、血液成分、血量有效日期,以及“输血科配血、发血报告单”内容、检查血液的外观质量等,准确无误后,双方签字方可发出。
1
六、什么是血液保护?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答:血液保护指采取一切措施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应用自体输血、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各种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 答:主要措施: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2、减少失血;3、自体输血;4、血液保护药物。
七、自体输血有哪三种形式?
答:三种形式:稀释式自体输血(手术室)、回收式自体输血(手术室)、贮存式自体输血(输血科)。 八、什么是SHOT ?
答:SHOT即输血严重危害,包括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性疾病、、输注无效等。 九、什么是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分哪几种?
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速发型输血反应,输血24小时后发生的为迟发型输血反应。
答:输血不良反应分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十、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
答:(一)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记录单”(两份)交输血科。
(二).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立即抽取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和加肝素抗凝血标本送输血科做相关检查。 3、立即抽取患者血液,送检验科检测血清间接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网织红细胞测定,
4、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每半小时1次,共2次,抽取患者血液做细菌学检验,并由输血科通知采供血机构,在患者或(和)直系亲属、医院、采供血机构三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或实施封袋处理。 5、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6、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h再次检测血清间接胆红素含量。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