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限时训练(十六)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建立在( ) A.资源的再生性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C.物质运动的循环 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
B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使自然资源的潜力不断扩大和提高。]
2.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说明了资源具有( ) A.区域差异性 C.利用的发展性
B.数量的有限性 D.联系性
A [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四川盆地及沿海地区,说明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2015·浙江省7月学考)浙江某海岛县丘陵面积占68%,平原占32%,沟谷浅窄;河流短小湍急;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 450 mm;人均水资源量为489 m3,远低于全省(2 400 m3/人)。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该县用水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稀少 C.大中型水库多
B.人口密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4.为解决该县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大规模向外移民 ②增建海水淡化设施 ③从邻近县市引水 ④提高植被覆盖率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3.B 4.B [第3题,本题考查水资源紧缺的原因。从材料中可知,该县多年平均降水量远大于人均水资源量,说明人口密度大。第4题,本题考查解决水资源紧张的措施。大规模移民需要大量财力和物力,不可行。提高植被覆盖率,
要损毁农田,不利于农业生产,对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作用也不太明显,可以排除①和④。]
下表为我国四个省区2012年的能源消费情况,下图为四省区能源消费构成状况。据此回答5~6题。
省 区 ① ② ③ ④ 能源消费 总量(万吨 标准煤) 2 094.9 17 344.1 17 841.0 12 538.7 单位GDP 能耗(吨标 准煤/万元) 3.063 0.747 1.285 1.432
5.①~④所代表的省区依次是( ) A.青、粤、豫、川 C.豫、粤、青、川
B.青、粤、川、豫 D.粤、川、豫、青
6.上表和图中的数据表明,四个省区相比较( ) A.①省水电核电为主,核电最多 B.②省煤炭为主,其消费量居四省首位 C.③省水电核电消费量最少,能源结构不均衡 D.④省石油消费量最高,能源结构较为均衡
5.A 6.C [第5题,四个选项中的省份只是排序的差异,青海省的能源消费量最少,单位能耗最高,所以为①;广东省经济技术水平较高,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所以是②;四川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天然气比重较大,所以是④。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③省区水电核电消费量最少,而煤炭占比很大,能源结构不均衡。]
(2015·浙江1月学考)2014年12月12日,长1 432千米,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读海河流域局部图,完成7~8题。
7.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后,可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的地区是( ) A.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B.长江三角洲 D.塔里木盆地
8.海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有( )
①夏季暴雨集中 ②城市化水平高 ③地势低平 ④春季台风频繁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7.A 8.B [第7题,本题考查区域水资源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水北调中线把水调往北京、天津等地,该区域属于华北平原。第8题,本题考查海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海河流域地势低平,易积水;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地表径流量大。]
读中国农作物水灾面积年际变化图(如下图),回答9~11题。
9.从图中看,农作物水灾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最大的年份分别是( ) A.1991年、1998年 C.1999年、2000年
B.1990年、1996年 D.1985年、1995年
10.图中显示1978~1998年间农作物受灾面积变化趋势是( ) A.在波动中平稳变化 B.在波动中有增加的趋势 C.在波动中变化幅度很小 D.在波动中有下降的趋势
11.下列人类经济活动中,不会增加洪涝灾害风险性的是( ) A.围湖造田 B.植树造林 C.堵塞河湖水库
D.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
9.A 10.B 11.B [第9题,读图可知,1991年农作物水灾受灾面积最大,1998年农作物水灾成灾面积最大。第10题,根据图示,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变化具有波动,但是总体呈上升趋势。第11题,围湖造田、堵塞河湖水库、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都是加剧洪涝灾害风险性的人为因素。]
(2017·温州十校联合体模拟)2013年末,浙江省重拳出击,提出“五水共治”(下图)。回答12~13题。
12.浙江省“多洪水”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夏季受锋面雨带影响,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 ②夏秋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台风 ③夏季受冷锋的影响,产生暴雨 ④夏秋季多台风,带来短时间强降水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①④
13.为提高城市排涝能力,常将城市天然河道取直、河堤和河底硬化、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即河道渠化。该措施的负面影响是( )
A.改变河底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增加
B.阻断与土壤联系,水体净化能力减弱 C.减少地表径流下渗,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扩大
12.D 13.B [第12题,本题主要考查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浙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主要是锋面雨和台风雨,夏季受锋面雨带影响,降水量大且持续时间长,故①正确;台风为热带气旋,夏秋季多台风,可能带来短时间强降水,故②错误,④正确;夏季北方受冷锋的影响,产生暴雨,浙江位于南方地区,故③错误。故D项正确。第13题,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河底硬化会破坏河底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故A项错误;阻断河水与土壤联系,使得水循环减慢,河水水体净化能力减弱,故B项正确;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故C项错误;河道取直,水面减少,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缩小,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4.读中国风电场分布图及上海风电站规划建设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中国风电场分布的特点。
(2)甲地区风能资源短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地区风能资源丰富而风电场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上海风电场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4)简述上海开发风能资源的意义。
【解析】 第(1)题,沿海地区地势平坦开阔,风力大。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劲。第(2)题,甲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大,多高山和峡谷,不利于空气的流动。第(3)题,海滨地带是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第(4)题,上海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短缺。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