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从外交部长杨洁箎回母校说起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22:27: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从外交部长杨洁箎回母校说起 ——怀念上外附校创始人之一王汝琪同志

外交部长、上外附校1966届校友杨洁箎10月30日回母校看望师生,见到了当年的老校长刘葆宏、班主任朱充以及老教师谢光宇和荣新民等。他还参观了焕然一新的校园,看到了“模拟联合国”教室和同声传译教室等现代教学设备,赞叹今天附校学生拥有的优越学习条件。我想,杨部长可能会想起,当年他进校初还暂借杨浦中学上课,第二学期才迁入在建的校舍生活,一切都比较困难。我想,很多人可能不一定清楚当年上外附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办起的,当年的老校长、老教师是如何来到附校任职任教的,更不一定清楚上外附校为什么能在开办不久就得到社会的公认和领导的赞许。我记得,1964年6月附校学生在上海中小学校外语汇报演出会上表现突出,文汇报进行了采访和报导,在全市产生了良好影响。1965年3月教育部外语教育司在附校召开了全国外语教学现场会,介绍附校的外语情景教学和听说领先,获得同行的好评。

为了回答上述一系列问题,笔者最近查阅了有关的档案资料,采访了当年的几位当事人和见证人。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对外交往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外语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深感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廖承志副委员长倡议采取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培养外语人才的办法,为培养高级外语人才奠定扎实的外语基础。邓小平总书记对此也很重视,国务院和中宣部曾专门下达文件。1959年在北京创办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1962年8月教育部给有关省市教育厅局发出指示,1963年秋分别在上海、广州、重庆、长春、西安等市各创办一所外国语学校。1962年11月上海市高教局、教育局发文决定,1963年秋季开办一所外国语学校作为上海外国语学院的附属中小学。上海市委非常重视上外附校的筹建工作,由市委副书记兼教卫工作部部长杨西光亲自挂帅,由市高教局、教育局及上海外国语学院三方合作,由上海外国语学院筹建,上外决定由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汝琪分工负责。 王汝琪同志受命后,立即成立了由陈伟、刘犁、韩坤等组成的附校筹备工作组。 筹备组面临的第一件大事是校舍问题。王汝琪同志对此抓得很紧,首先决定选址在紧靠上外的中山北一路。据韩坤同志回忆,王汝琪同志曾亲临校址现场、亲自审阅设计和施工图纸,强调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宿舍、体育场等均应兼顾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外语寄宿学校的特殊需求。她还强调,质量要保证,时间要抓紧,我们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一个拥有一万二千余平方米的教学、生活用房及体育场的附校校舍。

筹备组面临的第二件大事是配备附校领导班子。王汝琪同志对此特别重视。她争取市委副书记杨西光的支持,并与市教育局协商,从全市中学里选调金陵大学理科毕业、化学特级教师、教务副主任刘葆宏任校长。她又从上外选调俄语教师陈

伟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同时,她又要求院教务处教学法教师刘犁专门负责联系并协助附校的外语教学工作。这样,附校的各项工作就迅速纳入轨道。 筹备组面临的第三件大事是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工作。据刘犁同志回忆,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王汝琪同志强调,课程设臵要与普通中小学相同,但外语要20人小班上课,课时要增加到每周6-10节。王汝琪同志说,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在招生工作上王汝琪同志十分注意,选好苗子。据刘葆宏回忆,1963年秋,附校在全市公开招生,各小学均可推荐,最后约800余人参加考试,从中选拔了小三(3个班)120名,初一(3个班)120名。王汝琪同志逐一查阅成绩,审查名单,对新生质量表示满意。

据刘葆宏回忆,开学以后,王汝琪同志与附校领导班子约定:每周碰头一次以互通情况,研讨问题。这个约定坚持到1966年6月初。开学不久,王汝琪同志首先发现英语教师的发音不一致。她就亲自请英语语音专家许天福到附校以林格风为标准帮助教师正音。第二,是补充各教学组长和学科带头人。王汝琪同志从大学英、德、法系抽调骨干教师陆飞霞、顾芸英、沈怀洁,又在杨西光的支持下,调进了惠同心、谢光宇、张尧基、薛君球、彭东霞、胡守恒、蔡小谢等一批骨干教师。据刘犁同志回忆,王汝琪同志对外语学科的师资队伍尤为关心,她亲自到英语系听课,选拔了谭文兰、沈琴惠、杨性义等优秀毕业生进入附校。她还派人到小学部听外语课,调进了黄凤琳等优秀教师。

王汝琪同志对附校的教育工作全面关怀。据刘葆宏回忆,她往常对附校领导班子说,要关心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尤其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强调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健康,一定要办好伙食。在她的启发下,刘葆宏想法从市东中学引进了优秀厨师何国栋。附校的伙食自此得到好评。

在王汝琪同志的关怀下,在附中领导班子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附中的英语教学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据刘犁同志回忆:附校开办后,王汝琪同志时常强调,附校的英语教学决不能走普通学校传统的教学路子,必须要有新的突破,走出新路子来。大家认识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认识到教改的必要性、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教改,并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教改,才有可能成功。王汝琪同志深思熟虑后向附校领导提出:一是要多方设法提升教师们当一名外国语学校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要走群众路线,鼓励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共同研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并肩前进;三要教师学习启发式教育思想,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矛盾,找出解决的方法。正是在王汝琪同志的指引和参与下,教师们经过半年时间的教研活动,找出了教学中的矛盾,辩证地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听说读写四会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的关系、学习积极性与语言正确性的关系、熟记与活用的关系,等等。

教师们的认识统一了,新的教学理念形成了。于是,王汝琪同志和附中领导研究决定:从1964年新学年开始,在初一和小三试行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新学年开始后,教师们鼓足干劲,决心走自己的道路,为创造我国自己的科学的外语教学法而努力。首先,大家大胆自编教材,打破“语音为纲”、“语法为纲”、“句型为主”的旧框框,以题材为中心,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语言易

于上口;其次,针对学生年纪小、反应快、模仿力强、记忆力好、胆子大等特点,实行听说创先、读写跟上的教法;第三,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创设各种情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启发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和使用语言的需要,主动学习新的语言材料,并能新旧结合,边学边用;第四,利用学生住读的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各种外语课外活动;第五,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改变以往死扣错误数量的机械评分方法。此外,教师的群众观点加强了,深入学生做调查工作,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发扬教学民主,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进了师生友谊。半年后,英语教改初见成效:1、课堂空气生动活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2、学生听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整堂课好像师生在用英语通话;3、学到的语言材料———单词、动词、句型比年同期多一半以上,而且语言比较丰富多样,表达的范围也广得多;4、课外负担大大减轻,学生从繁重的外语作业中解放出来,能积极参加各项外语课外活动和文体活动。在一次全市中小学外语演出会上,附中一位小三学生当场用英语讲述自编的长达15分钟的故事,语言流畅地道,博得全场赞扬。附中还曾几次为全市举行有数百人参加的大型英语公开课,听众反响良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的外语教学。

1965年3月,教育部在上外附校召开了大型的英语教学现场会议。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29所高等外语院校和14所外国语学校的领导和教学骨干不仅听了几堂公开课,而且还自由进入平行班的课堂听课或与师生广泛交谈。教育部外语司领导以及与会代表对上外附校领导励精图治、敢于创新,教工勤奋工作,学生刻苦学习,上下一致,共同为办好外国语学校、走出一条教学新路子所作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外语司决定推广附中的这一教法。

会后,附中经过集体讨论而形成了《听说领先式和听说领先法的工作报告》试点工作总结报告,经过王汝琪同志亲自审定后,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1965年第3期上。

今年是上外60周年校庆,上外附校建校也46年了。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喜看今日之上外附校已是根深叶茂,成了名符其实的“增养外语外交人才的摇篮”(钱其琛同志为附中30周年校庆题词)。一年又一年,她为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输送了一批有一批具有扎实外语基础的优质生源。经过继续培养和锻炼,附中毕业生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出类拔萃的高级外语外交人才和各类高水平外语人才。据杨洁篪部长说:“如今在外交部的上外毕业生已达127位。”据了解,这其中上外附小也是他们母校的也有许多人,如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在外交部从事重要工作的乐爱妹、刘备芳等,还有驻外大使级职级的崔天凯、吴仰禹、施隆壮、李蓓芬等等。此外,还有在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研究所任教授、博导、研究员的,如1967届附校毕业生马立平现在美国丹佛尔大学卡内兰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还有王金珍在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会任副会长;张伊兴任上海市外办副主任;在中国远洋航空公司任CEO的有张际庆等人;在我们上外,冯庆华任校党委副书记,张定銓、范晓雷、缪建华、汤本庆、徐秋圆等附校历届毕业生如今都是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骨干。今日之上外附校已成为享誉中外、知名度很高的一所外国语学校,她的累累硕果是对附校创始人之一王汝淇同志的最佳回报和告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笔者曾在上外党委任机要秘书。王汝琪同志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革命前辈。她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外语水平也不错,40年代赴延

安,从事抗日救亡及妇联工作。建国后,曾任司法部司长、顾问;曾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全国妇联执委。1959年被调入上海新华医院,61年调入上外。她领导能力很强,工作效率高。她视部属为同志加朋友,和她相处感到十分亲切。她对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有的干部、教师身体不好,有的干部家属小孩有病,她都记在心上,用心一一帮助解决,使受惠者铭记终身。王汝琪同志在创办附校的工作中成绩卓著,有目共睹,大家对她十分敬佩。她在1978年上调北京后,大家都很想念她。凡是有机会到北京去的人,都会去看望她。在她去世后,大家还常常怀念她。在上外60周年校庆之际,以此文告慰敬爱的王汝淇同志。

搜索更多关于: 从外交部长杨洁箎回母校说起 的文档
从外交部长杨洁箎回母校说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samg8blgk62a888eea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