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18:36: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二、 初读古诗

1.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通顺。 2 .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学生间随机正音、点评。 3.读了这首诗,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 .说到“荷花、菊花”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可以是画面、词句、诗文〉 三、 感受诗意。

过渡:在苏轼笔下、刘景文眼中的荷花和菊花又是怎样的呢?

1 .学生读诗,回答。抓住:荷尽:荷花枯萎。菊残:菊花凋谢。(出示课件:秋末冬初的荷菊画面)

过渡:此时已是秋末初冬的时节,荷花已经不在有夏天那像雨伞般铺展开的荷叶,更没有婀娜多姿的花朵,菊花虽说是在秋季开放,而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已凋零,只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了。

2.为什么苏轼要写这些给朋友呢? 简介刘景文生平:

3.此时,五十八岁的刘景文看到这残荷、败菊回想到什么?会对自己的朋友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苏轼对他说了些什么呢?读后两排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5. 苏轼为什么要对刘景文说这样的一段话? 四 、诵读古诗

1.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2.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 总结。

《三字经》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2.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

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学生跟读至少2遍。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子不学》诵读教案

一、教材解读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1.经典研读 (1)整体把握 (2)字句梳理

①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子”,指小孩子。“不学”,即不肯读书。“非所宜”,不应如此。“幼”,年少之时。“老”,年老之时。“何为”,是反问句,可以解释为“有什么作为呢?”或“有什么用处呢?”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琢”,雕刻玉石。“器”,指器物。“义”,做人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制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③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少时”,小时候。“亲”,亲近。“师友”,良师益友。“礼仪”,礼节、仪式。

搜索更多关于: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的文档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sirc3daez4n7xz5ebaj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