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桃花源记、核舟记复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14:49:5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整体把握: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到离开桃花源、然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经过,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了这么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他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十、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表现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花源里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花源的形成与经过(桃花源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十一、课文理解

1、 A: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B: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C: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2、 答:1 生活 2 衣着 3 心情

3、 答:①为源外的社会黑暗动荡而叹惋 ②为源外人民一直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叹惋

4、“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4、答: 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其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②不能实现,可见当时人民厌倦了痛苦黑暗的生活与战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黑暗社会的鄙弃和批判 6、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7、不能变为现实,虽然这种理想只是他的一种空想,却对现实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积极意义:寄托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反映人民反压迫反战争的美好愿望

消极意义: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五.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乙)(5分)

6.告诉(1分)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 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 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八. 1.晋代(东晋).陶渊明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3.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八年级第五单元的知识归类《核舟记》

一、作者 魏学洢 明 五、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有”同“又”,“衡”同“横\“诎”同“屈”,“攀”同“扳”,“甫”同“父”, “简”同“拣” , “椎”同“锥”

9

(二)一词多义 (刻——是——刻有) (特别——零数) 边——正,如“端正”) (大约——可以) (的——它(窗)——它(凹处)——它(左膝)) (一起——都——和)

(三)词类活用 箬篷:用箬篷 石青:用石青 峨冠而多髯:戴着高高的帽子留有很多胡须 椎髻:梳着锥型的发髻

(四)重要字词: 靠近 ;清清楚楚;平;清清楚楚 ;涂 ;无不,都;曾经 ;赠 ;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不相关连 ;清清楚楚 ;满

(五)重要句子: 1、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2、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3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4、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 5、 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 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七、背诵默写:易错字

洢(yī) 皿(mǐn) 罔(wǎng) 贻(yí) 轩敞(xuānchǎng) 箬篷(ru?péng)、 黍(shǔ) 糁(sǎn) 髯(rán) 褶(zhě) 髻(jì) 篆(zhuàn) 有奇 (y?u jī ) 矫 jiǎo 袒 tǎn 髯(rán) 椎(chuí)髻(jì) 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四、通假字 1、 诎通屈,弯曲 2、 衡通横 3、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简通拣,挑选

六、词类活用1、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2、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3、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八、重点词语解释

1、 奇巧:特殊的技艺 2、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做,这里指雕刻 4、 罔:无,没有 因:根据,依据 象:模拟 5、 贻:赠送 6、 泛:乘船浮行 7、 奇:jī零数 8、 可:大约 9、 徐:缓缓地 兴:起 10、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1、 比:靠近12、绝:极 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 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 端:正 15、其船背稍夷 背:这里指船底 夷:平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17、钩画了了 了了:清清楚楚18、其色墨 墨:黑19、其色丹 丹:朱红色20、为人五;为窗八 为:刻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尚,还 盈:满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修狭:长而窄

十、朗读节奏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 *(王叔远)(或“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关键词:贻 泛) 2、 *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或“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对着”)。(关键词:启望) 3*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

八年级语文(上)23课——《核舟记》试题答案

一、mǐn wǎng yí y?ujī shǔ ru? sǎn guān rán zhé qū jí zhuījì rénxū yú zhuàn

二、1.奇妙精巧 2.无不 顺着 雕刻 3.曾经 赠 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大约 黄米 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 起 10.用石青 涂抹 11.高 帽子 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 靠近 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明可数的样子18.椎形发髻 19.视线 神色 20.好象??的样子 21.平 22.清楚明白 黑 23.竟然 满 24.长而窄

三、1.通邀 邀请2.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3.通屈 弯曲4.通横5.通父男子的美称6.通拣 挑选7.通举 推举选拔8.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9.通层10.通花

四、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 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气词 说 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 子敬 明末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3.宋 鲁直4. 盖大苏泛赤壁云5.灵活精致6.“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7.豁达开朗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9.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10.列数字 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11.嘻,技亦灵怪矣哉1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六、 略七、1.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3.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5.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6.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7.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10

搜索更多关于: 桃花源记、核舟记复习 的文档
桃花源记、核舟记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sqks1nmnp6ehs64cpfa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