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__高大雄伟__的气势和__神奇秀丽__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七)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最高层。
【内容分析】1.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充满信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有长远眼光。
3.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
5
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主题思想】通过诗人登上高山之塔,表达了诗人向往登上最高层的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__奸佞的小人,即当时保守势力__。现在一般用来比喻__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__等。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__塔的最高层__,实则指__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__。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人生哲理。__
(八)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6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丰足。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之处,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村中吹箫打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内容分析】1.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3.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社”为土地神。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
7
俗,显示出诗人对吾土吾民之爱。
4.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往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乡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主题思想】诗人用自然亲切的诗句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纯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融于其中。
1.全诗紧扣一个“__游__”字,按__时间__推移展开叙述。 2.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__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纯朴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赞美了农民的什么品格?
__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