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草海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分析
一、
生态旅游的含义和意义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准确点说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二)、生态旅游对威宁和草海开发的意义 1、生态旅游对威宁发展的意义 (1)、促进威宁经济发展
威宁,是一个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西部贫穷县城,也就是这样简单的生产模式,使威宁从古到今始终发展落后。而今天第三产业的发展,让威宁这个保持着完整生态的贫困县看到了希望,尤其是草海这样世界稀有的高原生态湿地的存在,它将是威宁进行招商引资的好名牌,是威宁走出贵州,走向世界的好机会。有了草海生态旅游的开发,就会让威宁没有得到完整开发的特色农业走向完整走向发达。以生态旅游带动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威宁经济大发展,这是一条环保而经济的发展道路。 (2)、凸显威宁特殊的文化特征
威宁草海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能带动威宁经济的发展,还能使威宁特殊的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实现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同时让世界了解威宁的民族文化,让威宁特殊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2、生态旅游开发对威宁草海的意义 (1)、提高威宁草海的知名度
威宁草海今后发展的好与坏,与威宁人对草海开发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也与草海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相关。所以,结合威宁草海的特征,把生态旅游与草海旅游开发相结合,不仅能使威宁草海物尽其美,也能让威宁草海与当今时尚的生态旅游同步走入游客的视野。这将是草海跟上时尚、威宁步入发展的好机会。
(2)、保护和开发草海生态资源
生态旅游是把对生态的保护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让草海在旅游收入中取得好的成效,对其保护是必不可少,也是首要的。只有把草海的保护工作完善、完美,才能让经济开发与草海生态保护相互依靠,相互促进,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
二、威宁草海及草海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 (一)威宁草海概况
草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海拔2171.7米,覆盖面积保持在30平方公里以上,以水草繁茂而得名。区内有高等水生植物37种,其中海菜花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鱼类10余种,鸟类178种或亚种,其中27种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8种属中日候鸟协定保护鸟类,并为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草海四面青山环抱,林木茂密。湖中盛产鱼虾、蒲草等水生动植物,栖息着 100多种珍奇水鸟,中国特有的高原候鸟黑颈鹤,每年都要在这里越冬。主要保护以黑颈鹤为主的湿地鸟类。草海素有“鸟的王国”之称,共有鸟类100余种、珍稀鸟类70余种,特别珍稀的鸟类有黑颈鹤、灰鹤、丹顶鹤、黄斑苇雉、黑翅长脚鹬和草鹭,还有大量的大雁和野鸭,是世界人禽共生、和谐相处的十大候鸟活动场地之一,是冬春观鸟,夏秋避暑的最佳选择地。
草海冬季温暖,气候宜人。暮春时节,草海周围开放着大面积千姿百态、绚丽动人的杜鹃花。秋天的草海最美,湖中的水草在碧水中开出一朵朵、一串串、一片片的黄花、红花和白
花,船行其中,花随水波浮动,如入仙境。草海的冬天,则是观赏黑颈鹤等300余种鸟类的最好季节。
草海四面青山环抱,林木茂密,水天一色,翠峰鹄立,草海西部有一孤岛叫“阳关山”岛上竹篱茅舍,鸡犬相闻,湖中白帆点点,波光粼粼,一片宁静淡泊的世外桃源景向。草海东南水面有六洞桥及望海楼,沿桥烟柳长堤,垂柳依依,长堤东端有寺庙,相传吕洞宾曾到此一游。
草海盛产鱼虾,水禽,蒲草等水生动植物,栖息着珍奇水鸟。其中最多也最著名的有黑颈鹤和野鸭等。
(二)、威宁草海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1、威宁草海的知名度
旅游圣地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支持,还要有很好的知名度,因为知名度的高低严重影响着游客的多少和资金的投入。然而,笔者在资料搜集和采访过程中发现,贵州人有70%的知道草海,但其中仅有40%很全面的了解威宁草海,16%的被采访者到威宁草海旅游过。贵州省意外的被采访者仅有10%的了解威宁草海,其中1%的到威宁草海旅游过。资料显示,威宁草海外来游客仅占整个游客的20%左右。
阅览一下威宁草海的相关网页,仅有的只是草海的几张图片和相当简洁的介绍。所以,发展到现在,威宁草海的旅游名气还是相当不容乐观的,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开发和发展中需要着重的宣传、传播。
2威宁人对草海旅游开发和保护的认知度
草海的旅游开发,最重要的是得到政府和威宁人民的支持,但现在的政府对草海的关注仅仅停留在草海的生态保护上,旅游这一块依然是比较原始的旅游方式。而民众的认识则依然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威宁草海的开发会夺取他们的土地,所以从草海保护区的成立到现在,政府不仅一次的对草海保护区的农民进行迁移,但都因为资金补贴和土地问题一次次停止。
3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在生态旅游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中重要一环, 旅游人力资源是提升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 是生态旅游的组织者、建设者、维护者, 是生态旅游的有效传播者。旅游业的兴旺发达, 经营、管理者起主导作用。他们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行为, 指引其消费方向; 向旅游者提供有关生态产品服务和企业生态经营的信息, 向旅游者宣传、灌输、渗透生态产品、服务及生态理念, 刺激和创造消费者的生态旅游需求; 根据生态理念与原则制定产品和服务的生态价格来引导顾客的生态消费。而目前在威宁草海的生态旅游中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负责草海保护的威宁草海保护站的编制员工应为60人,但实际仅有38人,并且现在在职的职工中1/3在今年八月份才编制入岗,而在其工作人员中,只有少数本科生,且他们所学专业散乱,有英语专业的、人力资源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保护站工作人员除了平时对草海的保护工作外,还对草海旅游进行协助管理。他们没有周末,每天的工作是一起出动一起下班,平时在协助100多名船工工作外,还要抽配人力回局里完成当天工作。这样没有合理工作安排的方法,大大的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4旅游经济收入
现在威宁草海的经济收入结算项目来源甚少,主要有渔业,海草打捞,和游客在威宁的消费。2010年的威宁草海旅游和生产收入仅有120.1万元,2011年平均每月有15万元的收入,国庆长假期间有16万元的收入。
5资金投入方面
草海现在的资金投入主要放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总投资13.8亿,修建环海公路28公里共投资5千万,生活污水产的修建投入87万元,修建和维护现有码头共四个和相应存在的警务系统总投入大概2个亿,其他还有项目:草海湿地生态维护系统和3A级景区建设。 6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草海开发存在的困难,现仅有两个码头,船只100多只,观鸟台一个,花鸟市场一个在2011年11月份建设完工,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和审批中。
三、 草海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 历史因素和自然因素对草海旅游来发的制约 1、(1)历史因素对草海生态资源的破坏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剧增,威宁这个偏远的小县城也不例外,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和生产力低落的情况下,人口和土地资源成了人民生活的唯一来源,然而,生产力的增多和土地资源的缺乏又给人们带来了困惑,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1970年开始了草海大规模的排水工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耗费了130多万元和200万个劳动工日,炸毁了草海出水口的大桥节制闸,到1972年,草海仅存约5平方公里的水面,而原计划造田46500亩的打算也落空,仅开垦出农耕地5700余亩,而有高原名著之称的草海却就此消亡。时至今日,人和海对土地的争夺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大制约着草海的生态保护和旅游的开发。
(2)自然因素对草海生态旅游开发带来的弊端
草海面临水土流失严重、湿地萎缩。据统计,草海规划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0.62%,水土流失与草海湖泊淤积严重。近年来,威宁境内的降水减少,给草海的蓄水带来了严重考验。由于森林覆盖率低,导致水土流失与草海湖泊淤积严重。资料统计显示,仅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9平方公里范围内,水土流失面积达36.19平方公里,其中重度水土流失面积14.0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8.9%。年均侵蚀模数1800—2800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导致的库容淤积量在6.47—10.13万吨之间
外来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在草海湖滨生态系统中,空心莲子草目前占据草海周边沼泽的大量空间,逐渐取代了当地的乡土植物而导致陆地生物多样性破坏;在湖泊生态系统中,黄黝鱼、彩石鲋等外来生物对草海的土著鱼类产生了威胁。
(二)、威宁人对草海湿地生态的保护意识不够高
人类对自然的索取是建立在自然规律之上的,也就是说,人类对自然只能是探索其规律而利用其规律。一味的对自然索取,只能是短时间的得利。威宁人对草海的利用对他们来说是应该的,是草海必须对他们的付出,也就是这样的认识,对草海生态的破坏也在与日俱增。
威宁县政府对草海的认识目前只停留在其表面上,这样的认识大大的约束着政府相关部门做出的对策,只停留在对草海的原始利用和小规模的保护措施上;草海周边的民众更是对草海只是索取,甚至是破坏了草海的生态也自然若寺。每天3000立方米的污水和大量生活垃圾排入,这在威宁人的心中已是很自然很应该的事。在威宁大部分民众的脑海里,生态是什么,它有多重要都还是空白,这些源自于人口文化素质低和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缺陷,从意识上形成了对草海生态保护的缺乏,导致了政府对草海相关工作出现了问题。
(三)、政府部门的决策和执行力度的不足
1、人对某件事的价值的认识的多寡与他对这件事的决策力度总是成正比关系的。历届威宁政府官员对草海旅游开发的重视度远远低于对威宁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也就是这样的认识,致使草海出现了严重的破坏和开发进程跟不上威宁经济的发展,也使草海这样一个天然的旅游胜地止步不前。
2、草海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迟迟不能出台和资金投入的严重不到位,这是威宁政府的决策不完善和执行力不及时的表现。毕节试验区的成立应该是威宁草海得以发展的契机,但1988年试验区成立以来,作为大的发展项目的威宁草海至今还没有什么好的起色,草海环海公路的计划早在几年前就设计出台,但由于资金的投入不到位,到今天才完成公路的20%左右。草海周边农民的迁移是草海工程的一大项目,但由于涉及人口多,补贴资金大的问题,今天任然没有完成。
(四)、旅游部门和机制建设的不健全
草海保护区管理处自1985年成立,2005年更名为“贵州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分别直属省环保局、林业厅管理,保护局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对草海的环境治理与保护。然而,对
旅游开发和规划,管理局并没有权利和完整的能力实施。而这样能力和职责的部门也没有明确的成立,相关法律也没有得到完善甚至没有出台,浏览一下威宁自治条例和法律,几乎没有对草海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信息。
码头,是草海旅游不可缺少的设施,但去过草海的游客都知道,草海码头仅有一个,并且缺乏管理甚至没有管理,仅凭划船的民众自发组织,所以,混乱、没有规律是草海码头的一种“景象”。再加上船只少,游客多的时候,基本满足不了需求
草海旅游,现在还处于一种原始旅游,自发性的旅游,从旅游走入人们的生活到现在,草海旅游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草海观鸟台的修建主要是为了保护鸟类和观赏鸟类的设施,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登上观鸟台欣赏这鸟的天堂呢?这不是因为人们不喜欢,而是因为观鸟台的设施过于贫乏、过于单一,加上交通不够完善的原因,游客只能望而止步。
现在,在威宁没有一个正规旅游团体,这大大制约着草海旅游走向现代走向正规化。导游机构更是没有,仅凭当地农民凭借自己的兴趣给与游客讲解。每个旅游景点的门票都是国家和当地政府根据景点的旅游价值和当地政府财政情况为依据所定的,可威宁草海的门票,则是一些部门领导以自己的想法制定的。 威宁草海旅游门票价格 上游 120元 图1 中游 240元 下游 360元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
1、旅游管理者对生态旅游真正的含义缺乏认识和理解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生态旅游环境的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公众环境教育共同促进地方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应该将其看作旅游资源的保护和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战略思想,在我对草海管理者的问卷调查中,尽管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已开展生态旅游,但实际只限于对其字面理解,有的甚至将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混为一谈造成这样的因素很多,由于国家和政府没有给与草海足够的开发经费,草海开发的管理人员不得不利用草海的一些保护资源来为草海的开发做保障,这样又造成了草海管理者对这方面的管理不到位
2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机制落伍 目前, 很多生态旅游景区包括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是由过去的国有林场改制而来。这些旅游企业和认识单位在人事管理上侧重于编制管理, 忽视人力资本管理, 生态旅游工作人员的职级和待遇既带有政府公务员管理的色彩, 又带有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管理的色彩。这样的序列和评聘方法带有浓厚的政府行为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不仅不少管理人员是政府从其他部门派来的, 而且每个职级的人员数量也是事先由政府主管部门定下的, 再加上分配、晋级、评职称等方面的制度不够科学、不尽合理, 挫伤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使他们丧失了主动进取的精神, 没有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由此导致骨干队伍特别是青年人才严重流失, 队伍素质下降, 工作效率低下, 服务水平滑坡, 服务对象不满。 3、旅游服务中生态知识传播含量不高
生态旅游从业人负有传播生态知识的职责,而其中在一线的导游是关键的环节,但由于威宁草海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协调,纯粹的专业人员的缺乏,再加上一线导游基本是由没有文化或者知识文化很低的农民组成,所以什么是生态旅游,应该怎么去保护生态他们都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去传播生态知识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