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
作者:张秀华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03期
任何课程的建设都涉及几个关键要素,能否最大程度地整合、优化这些要素,对于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建设来看,如何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如何把教材的优势转化为教学的优势,如何化知为识以推动“三观”教育,做到让学生真正喜欢、终身受益,还不能盲目乐观,而必须正视和反省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困惑,以期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式。 问题与困惑:几个突出的矛盾
一般而言,大多数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以下问题或困惑:
(一)思想的丰富性与课时的局限性的矛盾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来看,由于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而将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的内容压缩到一本书中来,把原来的162学时压缩成54学时。尽管看起来论证、说理性文字少了,但知识点还在。这就使要传达的思想的丰富性与课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凸现出来。 (二)内容的多学科性与表达的整体性的矛盾
无论我们怎样试图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学科,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回避,这个新试图确立的学科涉及了传统学科的众多学科。而现有的师资力量不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新兴学科(这是中国特色),而是来自原有的学科,要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么是政治经济学,要么是科学社会主义。显然,在这样的一个过渡时期,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来整体地阐释和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然导致内容的多学科性与表达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
(三)课程构成的跨学科性与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性的矛盾
在研讨中有的老师单方面地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整体性,这是一种建设性的目标,是应然,而看不到或没有正视现有师资队伍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这是不能够回避的实然问题。因此,从课程内容构成的多学科性来看,完成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对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有挑战。我们必须客观地面对课程构成的跨学科性与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性的矛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