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三历史试卷
2016.4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如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中国传统社会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在君与民的关系上,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董仲舒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两人的共同点是
A.都体现了早期民主思想 B.都不主张君权的过度膨胀 C.都将君民置于同等地位 D.都主张民众对君主的服从
3.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由此汉初统治者
A.废除分封制 B.分封同姓王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尚书令
4.“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A.批评直接民主制度 B.主张依法治国 C.赞扬君主专制制度 D.推崇民主政治
5.“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罗马法这一规定体现了
A.保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原则 B.注重人伦的原则 C.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 D.公正合理的原则
6.西方史著中,重视直接考察且被公认为是西方史学滥觞的是
A.《荷马史诗》 B.《罗摩衍那》 C.《摩诃波罗多》 D.《历史》
7.司马迁在《史记》中既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绩,又指出其暴政。这符合刘知幾所提倡的
A.史才 B.史学 C.史识 D.史德
8.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价值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罢黜百家政策推行使儒家经典成为知识分子的追捧 B.科举制实施造成知识分子热衷于通过读书追求功名
1
C.政府大兴文字狱造成知识分子不谈时政而埋头读书 D.商品经济的发达促使商人积极从事和文化相关生意
9.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10.王安石主政时认为当时时政有四大问题:“人材未练、财用不足、风俗未变、政令未出”,为解决“财用不足”他实施了
①方田均税法 ②保甲法 ③均输法 ④科举新法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11.南宋末年的名臣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其中的“胡羯”指的是
A.蒙古人 B.女真人 C.契丹人 D.匈奴人
12.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13.中国古代中央王朝一直重视对边远地区的管辖,以下机构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河西四郡 ②伊犁将军 ③安西都护府 ④澎湖巡检司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④③① D.④③①②
14.英国历史学家梅蓝德描述:“最初,领主在某一年偶然不需要一项劳役,就征收一便士或半便士,以代替一次或一天的劳役。之后,领主逐渐习惯每年征收定额的现金,以取代一定项目的劳役,但仍保留随时得恢复劳役的权利。最后,双方达成协定,允诺农民支付定额的现金,以取代一切劳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阐述了欧洲封建制度瓦解的征兆 B.描述的是欧洲中世纪自给自足的庄园
C.领主与农民间人生依附关系明显 D.阐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降临的征兆
15.“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导致上述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6.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7.一位美国历史家这样总结到:“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