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7:10: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调查人员可通过对异常气味的辨识、异常痕迹的观察等方式判断场地污染的状况。 6、人员访谈

访谈内容:应包括资料分析和现场踏勘所涉及的问题,由调查人员提前准备设计。

访谈对象:受访者为场地现状或历史的知情人,应包括:场地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官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官员,场地过去和现在的不同阶段使用者,场地所在地或熟悉当地事物的第三方,如邻近场地的工作人员、过去的雇员和附近的居民。

访谈方法:可采取当面交流、电话交流、电子或书面调查表等方式进行。 7、内容整理

应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并对照已有资料,对其中可疑处和不完善处进行再次核实和补充。

基于1.1和1.2调查收集资料编制《XX区域污染土壤初步调查报告》。 1.3 布点与采样 1、采样准备

a.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b.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c.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e.安全防护用品:手套、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2、采样点水平方向的布设

采样点水平方向的布设参照表1进行,并应说明采样点布设的理由。

表1 几种常见的布点方法及适用条件

布点方法 简单随机布点法 专业判断法 分区布点法 系统布点法 使用条件 适用于污染分布均匀的场地。 适用于潜在污染明确的场地。 适用于污染分布不均匀,并获得污染分布情况的场地 适用于各类场地情况,特别是污染分布不明确或污染分布范围大的情况。可以获得污染分布。但其精度受到网格间距大小影响,一般费用较高。 采样点垂直方向的采样深度可根据污染源的位置、迁移和地层结构、水文地质等进行判断设置。若对场地信息了解不足,难以合理判断采样深度,可按0.5-2米等间距设置采样深度。现场测定土壤水分、容重等信息,填制《场地调查登记表》。 3、地下水采样点

场地内如有地下水,应在场地内地下水径流的下游布点。如场地内没有地下水,则在场地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径流的下游汇水区内布点。 4、地表水采样点

如果场地内有流经的或汇集的地表水,则在场地内地表水布点,如果场地内没有流经的或汇集的地表水,则在下游 3km 内的汇水区域内寻找地表水源,并进行布点;如果场地有市政排水设施,则无需进行地表水布点。 5、环境空气采样点

在场地中心和场地当时下风向主要环境敏感点布点;对于有机污染物、恶臭污染物和汞等挥发性重金属污染场地,应在污染最重的地块布点。 6、场地内残余废弃物采样点

对各类可能为危险废物的残余废弃物及与当地土壤特征有明显区别的可疑物质进行布点。

采样等详细操作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1.4 样品检测与分析

土壤的常规理化特征土壤 pH、粒径分布、密度、孔隙度、有机质含量、渗透系数等的分析测试应按照 GB 50021 执行。土壤样品的分析应按照HJ/T`166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指定的方法进行。污染土壤的危险废物特征分析,应按照 GB 5085和 HJ/T 298 中指定的方法进行。

其他样品分析:地下水样品、地表水样品、空气样品、残余废弃污染物样品的分析应分别按照 HJ/T 164、HJ/T 91、 HJ/T 194、GB 14554、GB 5085 和 HJ/T 298 中指定的方法进行。 1.5 风险评估 1、危害识别

根据污染土壤调查获取的资料,结合土地的规划利用方式,确定污染土壤的关注污染物、土壤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可能的敏感受体,如儿童、成人、地下水体等。 2、暴露评估

在危害识别的工作基础上,分析土壤中关注污染物进入并危害敏感受体的情景,确定土壤污染物对敏感人群的暴露途径,确定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模型和敏感人群的暴露模型,确定与土壤污染状况、土壤性质、地下水特征、敏感人群和关注污染物性质等相关的模型参数值,计算敏感人群摄入来自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物所对应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暴露量。 3、毒性评估

在危害识别的工作基础上,分析关注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包括致癌效应和非致癌效应,确定与关注污染物相关的的毒性参数,包括参考剂量、参考浓度、致癌斜率因子和单位致癌因子等。 4、风险表征

在暴露评估和毒性评估的工作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单一污染物经单一暴露途径的风险值、单一污染物经所有暴露途径的风险值、所有污染物经所有暴露途径的风险值;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包括对关注污染物经不同暴露途径产生健康风险的贡献率和关键参数取值的敏感性分析;根据需要进行风险的空间表征。风险表征计算的风险值包括单一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值、所有关注污染物的总致癌风险值、单一污染物的危害商(非致癌风险值)和多个关注污染物的危害指数(非致癌风险值)。 5、修复建议目标值的确定

在风险表征的工作基础上,判断计算得到的风险值是否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如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结果未超过可接受风险,则结束风险评估工作;如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结果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则计算关注污染物基于致癌风险的修复限值和/或基于非致癌风险的修复限值,并进行关键参数取值的敏感性分析;如暴露情景分析表明,污染土壤中的关注污染物可淋溶进入地下水,影响地下水环境质量,则计算保护地下水的土壤修复限值。污染土壤修复建议目标值,应根据上述基于致癌风险的土壤修复限值、基于非致癌风险的土壤修复限值和保护地下水的土壤修复限值确定。

6、基于风险评价的修复目标:基于风险评价的修复目标以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为出发点来指导污染土壤修复目标的确定,既充分考虑了污染土壤的功能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同时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合理确定修复的目标和程度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与花费。

2 第二阶段 修复技术选择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体系包括修复技术的选择、修复方案的确定和现场实施等,是污染土壤修复的核心和实现其功能的支撑。 2.1 修复技术选择原则

1、场地特征依赖性: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温度依赖性、土壤湿度依赖性、土壤颗粒粒径、渗透性/粘土含量、空间需求等。

2、资源需求:指标主要包括修复前的预处理、对水电消耗、添加剂或酶、修复监测、运输、技工、土壤气体处理和后处理。

3、环境影响、安全和健康因素:指标主要包括修复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二次污染的危险程度、对周边人群健康的影响。

4、经济因素:指标主要包括预处理成本、劳动力成本、监测成本、燃料成本、装置成本、安装/拆卸成本、操作维护成本、处理成本、运输成本、水电成本、专利成本、后处理成本等。 2.2 修复技术筛选步骤 1、污染土壤条件的再确认

进一步确认和验证污染土壤及周边地区的地面环境状况:土地利用、产业结构、植被;地表水文状况;地层结构、岩性分布、地质构造类型;含水层动力学特征;污染介质的结构、类型与空间分布;污染物类型与分布等。 2、技术特性分析

分析现有成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特点,确定技术的使用条件,了解技术的使 用历史,评价技术应用效果。识别某类技术在特定的污染土壤的严重缺陷。

3、初步选定修复技术 4、修复技术的初步验证

通过不同尺度的物理模拟模型的数字模拟模型实际评价,初步确认修复技术的有效性和相应的工艺组合。通过构建污染土壤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拟模型,

选择标志性污染物作为模拟因子,结合初步筛选修复技术的应用,模拟污染物在介质中的净化过程,评价修复技术的有效性,确定备选技术。 5、备选技术的确认

2.3 国内现阶段常见修复技术 2.3.1 工程修复技术

土壤的工程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客土法是向污染土壤内加入大量的干净土壤,覆盖在表层或混匀,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减少污染物与植物根系的接触。换土就是把污染土壤取走,换入新的干净土壤。翻土就是深翻土壤,使聚集在表层的污染物分散到土壤深层,达到稀释和自处理的目的。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减少污染物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毒害,从而使农产品达到食品卫生标准。翻土用于轻度污染的土壤,动土比较少,而客土和换土则是用于重污染区的常见方法。 工程措施是比较经典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它具有彻底、稳定的优点,但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会破坏土体结构,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并且还要对换出的污土进行堆放或处理。 2.3.2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物理-化学修复是利用污染物或污染介质的物理化学特性,以破坏(如改变化学性质)、分离或固化污染物,具有实施周期短、可用于处理各种污染物等优点。主要包括:热处理技术、土壤固化-稳定化技术、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和土壤性能改良技术等。 1、热处理技术

热处理技术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热交换,将污染介质及其所含的有机污染物加热到足够的温度(150℃~540℃),使有机污染物挥发或分离的过程,按温度可分为低温热处理技术(土壤温度为150℃~315℃)和高温热处理技术(土壤温度为315℃~540℃)。该技术是应用于工业企业场地土壤有机污染物污染的主要物理修复技术,包括热脱附、微波加热和蒸气浸提等技术。热处理修复技术适用于处理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农药、高沸点氯代化合物,不适用于处理土壤中的重金属(Hg和Se除外)、腐蚀性有机物、活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等。该技术已经应用于苯系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二英等污染土壤的修复。

搜索更多关于: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  的文档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u51t5d9mt5nd0e7n2yj9vfqx3d4pq0160t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