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8、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5?福建卷)图1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2015?江苏卷)下图为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读图回答下
列问题.
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Ⅱ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B.Ⅲ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C.Ⅳ区具有耕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多的优势 D.V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4.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位于( )
(2015?北京卷)40.(24分)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A.I区 B.Ⅲ区 C.Ⅳ区 D.V区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
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2)在上图的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并阐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12分)
(2015?海南卷)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图示意广
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
(2014·新课标II卷)图4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4,完成10-11题。 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
10.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
①盛行西风 ②地形抬升 ③暖流增湿 ④反气旋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A.水田农业 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乳畜业
(2014·广东卷)9.图4为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出的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量重心移动方向图。若下列地区的水稻产量均有增加,则对图示水稻产量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地区是
A、西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西北地区
(2014·重庆卷)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据此完成3-4题。 3.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标明这一时期该国
A.人口数量减少 B.城市化率提高 C.土壤质量下降 D.粮食单产提高 4.1992-2007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
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 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 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 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
(2014·大纲卷)图3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9~11题。
9.该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太阳能资源 10.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11.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014·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第1-2题。
1、在图1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板栗属于喜光、喜暖的落叶阔叶树种,是北京西山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 2、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大面积栽培板栗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14·福建卷)图4示意1992年~2010年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的变化。读图回答7~8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