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手指的长处、短处及性格,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了解五根手指的长处、短处及特点。 2.懂得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3.体会文章中风趣幽默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每根手指的特点。
设计意图:
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结合朗读课文,随机交流,体会不同手指的不同性格和作用。 1.大拇指。
(1)长处:最肯吃苦。
(2)重点句: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①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拇指肯吃苦?可以从“死力”“拼命”“用劲”看出。
②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注意体会修辞手法;指导朗读时,用“我”替换“他”,再读课文。
(3)作者这些描写你平时注意到了吗?引导学生多观察。
(4)读完之后你觉得大拇指还有什么作用?学生充分说,再叫一两个学生用排比的手法说。齐读相关课文。
2.食指。
(1)长处:能干、机敏,哪些词句最能够体现?
(2)重点句: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你觉得食指重要吗?体会没有食指写字时的感受,学生说一说,体会“全”“都”“最多”“必须”的表达效果。
3.中指。
(1)长处:相貌堂皇、曲线优美。
(2)重点学习比喻句: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天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3)结合课文观察自己的中指,说说感受。 4.无名指和小指。
(1)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
(2)重点句: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插入兰花指图片,感受“最优美的两瓣”。
5.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设计意图:
体会五根手指的特点及写法。 三、学习末段,读文明理。
1.作者从这五根各有不同姿态、各具不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出示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学生齐读。
3.思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能举例说说吗?
4.再读思考:“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不能一致团结,不能成为一个拳头,那他们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就非常有限了,强弱、美丑也就尽显于外了。”
5.小结:是啊!正如作者所说的,只要五根手指能够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我们人类更是这样,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设计意图:
抓住最后一句话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四、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
1.出示句子。
(1)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2.学生读句子,师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 五、小练笔。
请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写五官中一官的一个片段,写一写它们的故事。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22 手 指
各有所长
根根有用
}团结一致{
各有所短根根有力量
23*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理解探究过程,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探究的过程及语言的风趣。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童年是美好的,天真烂漫、幸福无比,童年曾经发生过多少有趣、难忘的事,又曾经有过多少发现啊!童年时候的你是否有过奇妙的发现呢?请将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吧!(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黏液的痕迹,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课文——《童年的发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发现了什么? 2.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一位同学当小老师带读。并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3.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发现了什么?(作者童年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4.指名回答:课文是以什么叙述形式写的?(倒叙)试着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作者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一)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1.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课件出示。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认真读这句话,想: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什么?(聪明、善于思考)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交流体会,注意抓住“九岁”“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感受“我”的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二)探究过程。 1.出示自学提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