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文件 技术标准 TS 5/22
7.3.2.1 7.3.2.2 7.3.2.3 7.3.2.4 7.4 7.4.1
本品为白色,轻松、无砂性的细粉,微有特臭,与皮肤接触有滑腻感。 本品含水量不得超过5%。 游离脂肪酸不得超过4%。 细度全部通过60目筛。 水质要求: 纯化水工艺流程:
饮用水→原水箱→加药装置→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炭吸附器→软化过滤器→精密过滤器→二级反渗透→紫外灭菌器→精密过滤器→用水点
7.4.2
↑ 给药系统
打浆用水,设备、容器具的终洗均用纯化水。
8﹑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8.1 8.1.1
称量和预处理
从质量部门批准的供货单位购进原辅材料。原辅料须检验合格由质量部门放行后,方可使用。原辅料生产商的变更应通过小样试验,必要时须通过验证。
8.1.2
物料应经缓冲区脱外包装或经适当清洁处理后才能进入备料室。原辅料配料室的环境和空气洁净度与生产一致,并有捕尘和防止交叉污染措施。
8.1.3 8.1.4
原辅料使用前应目检,核对毛重。
称量用的衡器应定期校验,做好校验记录,并在已校验的衡器上贴上合格证,称量衡器使用前应由操作人员进行校正。
8.1.5
过筛前核对品名、规格、批号和重量等。过筛后的原辅料应在盛器内外贴有标签,写明品名、批号、规格、重量、日期和操作者等,做好相关记录。
8.1.6 8.1.7
过筛粉碎设备应有吸尘装置,含尘空气经处理后排放。
筛网每次使用前后,应检查其磨损和破裂情况,发现问题要追查原因并及时更换。
8.2
配料
GMP文件 技术标准 TS 6/22
8.2.1 配料前应按领料单先核对原辅料品名、规格、批号、生产厂家、包装情况。
8.2.2 将异烟肼、淀粉、糊精、糖粉分别称量,配好的料装在清洁的容器里,容器内、外都应有标签,写明物料品名、规格、批号、重量、日期和操作者姓名。
8.2.3 8.2.4 8.2.5 8.3 8.3.1 8.3.2 8.3.3 8.3.4
将称量好的原辅料加入三维运动混合机内,充分混合15分钟。 按处方量配制10%的淀粉浆,盛放于不锈钢桶内。
处方计算、称量及投料必须复核,操作者及复核者均应在记录上签名。 制粒
用高速混合制粒机制粒。
使用的容器、设备和工具应洁净,无异物。 将称好的料一次加入混合制粒机内。设定混合2分钟
加入配制好的润湿剂,设定湿混时间4分钟,润湿剂要分次加入,不要一次加完,要经常观察颗粒的软硬程度。
8.3.5 搅拌桨和制粒刀的速度要由低速到高速,严格进行控制,一个批号制的颗粒的松紧度要一致。
8.3.6 当混合制粒结束时,彻底将混合器的内壁和盖子上的物料刮擦干净,以减少损失,消除交叉污染的风险
8.4 8.4.1 8.4.2 8.4.3
干燥
颗粒水分控制在0.5~0.7%之间。否则,高了易粘冲,低了易裂片。 严格控制干燥温度在60-65℃,防止颗粒融熔、变质,并定时记录温度。 采用沸腾干燥时所用的空气应净化除尘,排出的气体要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操作中随时注意沸腾室温度,颗粒流动情况,应不断检查有无结料现象。更换品种时必须洗净或更换滤袋。
8.4.4 8.5 8.5.1 8.5.4
应定期检查干燥温度的均匀性。 整粒与混合 过16目筛整粒。
采用二维运动混合机进行总混,每混合一次为一个批号。
GMP文件 技术标准 TS 7/22
8.5.5 8.5.6
混合机内的装量一般不宜超过该机总容积的三分之二。
混合好的颗粒装在洁净的容器内,容器内、外均应有标签,写明品名、规格、批号、重量、日期和操作者等,及时送中间站贮存,填写半成品进站记录及半成品请验单监测规定项目。
8.5.7 8.6 8.6.1
清场:整粒岗位按清场SOP进行清场,并填写生产记录。 中间站
中间站必须有专人负责验收、保管半成品。按品种、规格、批号明显标志,加盖分区存放。并按作业计划向各工序发放,做好记录。
8.6.2 颗粒存放在颗粒中转站,外包装为不锈钢桶,内套无毒塑料袋,袋口扎紧,不锈钢桶加盖。
8.6.3 统一管理车间半成品的各种周转容器及盛具。各工序使用后的容器及盛具退回中间站后要检查,清洗并烘干后才能再使用。
8.7 8.7.1 8.7.2 8.7.3
压片
用Ф7mm的浅冲压片,理论片重为0.12g。
压片室与外室保持相对负压,粉尘由吸尘装置排除。
压片工段应设冲模室,由专人负责冲模的核对、检测、维修、保管和发放。建立冲模使用档案和冲模清洁保养管理制度,保证冲模质量,提高冲模使用率。
8.7.4 冲模使用前后均应检查品名、规格、光洁度,检查有无凹槽、卷皮、缺角、爆冲和磨损,发现问题应追查原因并及时更换。为防止片重和厚度差异,必须控制冲头长度。采用刻字冲头,使用前必须核对品名、规格、冲头应字迹清晰、表面光洁。
8.7.5 压片前应试压,并检查片重、硬度、厚度、崩解度、脆碎度和外观,测含量。符合要求后才能开车,开车后应定时(每隔15分钟)抽样检查平均片重,确保片重差异在允许范围内。
8.7.6 压片机的加料宜采用密闭加料装置,减少粉尘飞扬。压片机应有吸尘装置,除去粉尘。
8.7.7 压制好的半成品放在清洁干燥的容器中,容器内,外都应有标签,写明
GMP文件 技术标准 TS 8/22
品名、规格、批号、重量、操作者和日期,然后送中间站贮存,填写半成品进站记录。
8.7.8 8.7.9 8.7.10 清场:压片岗位按清场SOP进行清场,并填写生产记录。 压片过程中取出供测试或其他目的之药片不应放回成品中。 压片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8.7.10.1
8.7.10.1.1 8.7.10.1.2 8.7.10.1.2.1 8.7.10.1.2.2 8.7.10.1.2.3 8.7.10.2
8.7.10.2.1 8.7.10.2.2 8.7.10.2.2.1 8.7.10.2.2.2 松片:
松片在压片操作中时常发生,片剂置于中指与食指之间,如用拇指轻压即碎裂,或放入空瓶内,轻轻振摇即碎裂者称之为松片,究其原因可分以下几点:
压片时压力不足。由于压片时压力不足,不能使颗粒互相密切粘结,如
适当加大压力,即可克服松片现象,但压力不可过大,以免导致片剂崩解困难或产生裂片,故压力必须适宜。
因颗粒不合要求所引起的松片
湿润剂用量不足或选择不当导致所制得的颗粒质松,细粉较多,压片时
即使加大压力亦不能克服,只有另选粘性更加强有力的湿润剂重制颗粒。
原料过于干燥。
操作不当,例如由于粉末堵塞下冲而不能动,装的颗粒少。 裂片:
裂片亦称顶裂,即片剂压成后,一经振动或放置后,即自片腰中部分裂成二片或三片的现象。
压力过大:压力过大,颗粒受压力增加,膨胀程度亦增加,润湿剂的结
合力,能抑制其膨胀,故造成裂片,应减低压力处理。
上冲与模孔不合要求。使用日久的冲模,日渐磨损,导致上冲与模孔吻
合不正直,上冲带有尖锐向内的卷边,压力便不匀使片子的部分受压过大,而造成顶裂或模圈走样变形,其情况大致有三种:
模孔内部倾斜,形成上大下小。
模孔内径中部稍大,而两端小,则在片剂顶击模孔时裂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