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那些对前面知识紧密联系,对后面要学习的知识具有重大影响的内容,为教学的重点。 11、所谓秧田式是指 全班学生座位基本上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
12、所谓“教育”, 应当是一项既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为“未来”而培育人的事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13、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 自信心 、自我负责精神 、 意志力 、 对数学的价值意识 、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4、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 15、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 文字式 、表格式 、 程序式 三大类。 16、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7、练习法是指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8、“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 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
19、《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 认知领域 和 情感领域 。其中, 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 问题解决 属于认知领域。
20、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 概况 、 教学过程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21、所谓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 22、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
(1) 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
(2) 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 (3) 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 (4) 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5) 撰写教学案例 。
23、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 引导发现法 ;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 自学辅导法 。
24、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 其二,教师提供问题; 其三,学生提出问题 ; 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
25、数学课程目标分为 知识与技能 、 数学思考 、 解决问题 、 情感与态度 四个维度。 26、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 评价)的功能。
27、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秧田式 、 小组合作式 、 半圆式 、 双翼式 、席地式等。
28、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 主题与背景 、 案例背景 、 案例描述 、 案例反思 。 29、教学方法是指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30、演示法是指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
31、合作学习是指 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32、如果我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解读问题的性质,可以发现,所谓问题至少含四种成分,即一是 目的 ; 二是 个体已有的知识 ;三是 障碍;四是 方法 。 33、案例的主题是指 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
34、复习课教学的特点有:(1) “通”,融会贯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2) “理”,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构建知识体系,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3) “补”,对学生学习的缺陷进行弥补,消除疑惑,使学生得到提高。
35、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或采取大长方形加三角形面积的思路,或采取大三角形减小三角形的方法,这就说明他作了 不同的数学思考,或者采用了不同的认知策略 ;
36、广义上的课程应包括 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 的广泛的概念。 37、制定课时目标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单元目标、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 3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有:讲授课、 自学辅导课 、练习课 、复习课 、 实践活动课 、 实验课 等。
39、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则应从四个方面来实现,即一是兴趣的引领 ;二是目标的导向 ;三是评价的激励 ;四是 竞争的促动 。 40、问题探究法的主要特点是 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花费时间较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3 )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 ②共同发展 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2 )。 ①教教材 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 2 )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 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3 )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 1 )的教学。
①概念 ②计算 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 ②过程与方法 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 1 )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 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 3 )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 ②相互评价 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 2 )的过程。 ①单一 ②富有个性 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 2 )
①用数学学习 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 D )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每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1 2、 《标准》安排了( B )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D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 B )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A C D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A B C )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A B C )。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