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华夏乐章 §4.2 欣赏《兰花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完整地聆听管弦乐曲《蓝花花》,了解“标题音乐”的有关知识。并随乐哼唱陕北民歌《蓝花花》。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通过欣赏、讲解、交流、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乐曲的音乐情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对比聆听中,体会乐曲运用不同的音色和旋律变化,描述故事,并大胆地说出自己联想到的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完整地聆听管弦乐曲《蓝花花》。 【教学难点】
体会乐曲运用不同的音色和旋律描述故事。 【课前训练】
1.欣赏《蓝花花》。 2.合唱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上课礼仪。 1.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影视片主题音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2)老师也搜集了一个,请大家欣赏一下。播放电视剧《蓝花花》主题曲。 (3)介绍发生在旧社会陕北的民间故事《蓝花花》,引出课题。 2.对照歌谱,听老师唱传统民歌《蓝花花》,回答问题。 (1)说说歌曲的情绪。
(2)说说歌曲的体裁和主要故事情节,并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板书在黑板上。
3.师:《蓝花花》的故事也被世人传唱,改变成多种表现形式。今天我们来欣赏管弦乐曲《蓝花花》
4.曲作者鲍元恺简介。
5.听管弦乐曲《蓝花花》主题音乐,回答问题: (1)乐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2)说出主奏乐器
(3)乐器的音色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17
6.老师钢琴伴奏,学生随乐哼唱主题音乐。
7.师生相互交流,共同总结乐曲中的故事情节和基本情绪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表现的。
8.这首乐曲用《蓝花花》的名字作为标题,乐曲表现内容也是围绕蓝花花的故事展开,是首“标题音乐”。
9.“标题音乐”的有关知识。 10.再唱主题音乐。 二、活动与练习:
合唱练习:《瑶族舞曲》片段。
1.学唱高声部和轮唱部分,体会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2.用手势代学生学唱低声部,模仿出瑶族长鼓的音色与节奏特点。 3.二部合唱与轮唱,注意唱出音色、力度的对比与情绪的不同。 4.加入打击乐器伴奏,或用跺脚等律动进一步表现歌曲情绪。 【教学心得】
18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 §5.1 歌曲《丢丢铜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唱、欣赏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合唱),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 【教学重点】
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教学难点】
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 【课前训练】
1.发声练习:
4/4 5 4 3 2 | 1 — — — ‖ mi ma mi 2.歌曲《丢丢铜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上课礼仪
二、教师播放歌曲《丢丢铜仔》作为音乐背景。老师教学生“火车行到磅孔内,磅孔的水滴落来”的客家方言。
三、新歌学唱《丢丢铜仔》 1.听赏《丢丢铜仔》。
2.老师简介《丢丢铜仔》的由来。
3.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衬词,并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歌曲中的衬词。 4. 老师请学生对比欣赏带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并学唱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
5.老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第一部分,学生随乐演唱第一部分,找出并突破歌曲中的难点。
6.学唱歌曲第二部分,唱会二声部轮唱威力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部轮唱有机组合在一起,老师可先设计“一辆货车向前行驶”的场景,引导学生双手握拳做抓火车方向盘状,模仿开火车的律动。然后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部轮唱有机组合起来进行练习。
7.歌曲的完整表现
19
(1)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设计一个火车由“远——近——远”行驶场景,模仿火车由远及近、穿梭隧道、渐行渐远的声音效果,并反复练习。
(2)教师引导学生,以“领——合”的方式将歌曲完整的表现,老师使用打击乐器加入学生合唱中,为歌曲添加趣味,体会歌唱合作的愉快。
四、探究
对比欣赏卓依婷和龚琳娜演唱的《丢丢铜仔》,引导学生探讨两种演唱各有什么异同和特点。 【教学心得】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