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教育教案
----
第一课时
交通安全教育
一、教学目的 :
1、通过讲解事例 , 让学生们树立安全意识 , 从精神上远离安全隐患 , 加强自身的素质培
养
2、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及交通标志
, 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
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对交通事故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4、认识各种交通信号。
二、教学内容:
(一)交通事故介绍
方法:运用幻灯片展示各种交通事故图片,学生谈观后感受。
教师总结:“生命如此美丽,又是如此脆弱,爱惜生命提高安全意识。”
-----
(二)认识各种交通信号
方法:通过观看幻灯片了解各种交通信号
(三)学习交通安全相关注意事项:
1、未满 16 周岁的学生不得驾驶电动车上下学,更不准驾机动车辆。
2、骑自行车上下学,学生自行车车况要良好,车闸灵敏,车铃响亮;不在校内骑自行
车;不骑自行车载人上下学。
3、骑车上下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单手、不脱把、不得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
曲折驾驶。
4、不乘坐农用车、三轮车、货车等不规范机动车上下学;乘坐的二轮车车辆要合格、
驾驶人要符合条件,乘坐人要戴安全头盔并正向乘坐,不得反向、侧向骑坐。
5、放学或放假后,应先回家向家人报平安,然后再做其他事情。
三、教学小结:
同学们,美好的人生从安全开始,只有保证了健康和安全,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大家一定要培养文明交通意识,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只要大家始终把交通安全牢记在心,落实到行动,我相信,我们完全可以远离交通事故。
----
第二课时 防欺凌教育
一、教学目的:
1 .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 .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
理的观念。
3 .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
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二、教学内容:
(一)、走近校园欺凌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 2015 年 6 月 10 日上午, 16 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
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
4 年多的
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
8 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
11 日晚,经
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
2 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
手术切除了脾脏。
2015 年 6 月 21 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 9 人,其中小学生有 2 人,中学生 4 人,3 人已辍学。她们年龄都在 12 至 16 岁之间,其中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 ,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 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