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今天学习的平均分,先确定好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得几个;前面学习的平均分,是先确定好每几个一份,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
教学内容
平均分(三)(教科书“想想做做”第1~4题,“动手做”)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按几份平均分”,掌握“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内涵。
2. 使学生练习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表达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 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和小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动手实践,习得方法。
1.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提问: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想一想要确定好几份来分,能看出怎样的结果?平均分成3份、4份呢?
小朋友能分吗?请小朋友先想好每次分成几份,再动手分一分,分完后看每份几根,并且记录下来:平均分成( )份,每份( )根。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演示分的过程(教师画圈或横线表示份数),明确各是按几份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几根,并板书。
引导:小朋友来看小棒,想每次分法:第一次按2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6根);第二次按3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4根);第三次按4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3根)。你觉得这里平均分都是按什么分,结果能知道什么?(板书: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几个)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几个。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平均分另一种方法。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今天是先看清要平均分成几份,然后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看每份几个。 二、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懂分的方法,说说要平均分成几份,为什么每份先分1个,接着怎样分;再连线分一分,分完为止,然后填一填。
交流连线结果,逐题说说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每份几个。 提问:这里平均分先看什么,都是按什么分的? 小结:这里的平均分,都是先看要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能知道每份几个。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分胡萝卜给几只小兔,要求按几份平均分?
提醒学生可以连一连,也可以用学具表示8根胡萝卜分一分,再把分得的结果说一说、填一填。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题意后,要求学生先看着图在脑子里分一分,想想每只松鼠分得几个,再连一连、分一分、填一填,看自己想的结果对不对。
提问:这是按几份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几个?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组织操作
15个圆能平均分成几份?先同桌讨论,(可以想几个几是15)想好了一起交流。 交流:能平均分成几份?(板书:平均分成3份、5份、15份)
你准备按几份平均分?先想一想,再选一个平均分的份数,用圆片分一分,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2)组织交流,深化分法。
根据学生交流分法,教师演示分法:先确定平均分几份,再分一分。分完后让学生说说15个圆平均分分成几份,每份几个。
说明:刚才小朋友用今天的分法平均分,分得真好!都是先看要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几个。
(3)观察拓展。
小朋友,如果换个方法看,用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想一想分成3份的,可以看成是按每几个一份分的,结果是平均分成3份?(教师用手势表示每5个一份地分,并指分成3份的结果,初步体验不同分法)
指出:小朋友,我们从同一个分的结果里,可以看出分法虽然不同,但也是有联系的。究竟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小朋友先想想,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就能更加清楚不同分法各是怎样分的。 三、完成“动手做”
1. 用8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请小朋友拿出8个小正方形,你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同桌商量怎样拼,动手做一做,看看你有几种拼法。
交流拼法,教师演示两种拼法:拼成一排的,拼成两排的。(注意引导学生明白4×2的两种拼法位置不同,但却是完全一样的图形)
启发:请看拼成的图想一想,怎样很快想到能拼成2排,每排4个?(引导用二四得八或2×4=8想)
说明:用几个几是8,想乘法口诀或算式,再把8个平均分,就能想到怎样拼。比如,二四得八,或者2×4=8,就想到按2排平均分,一排可以摆4个;也可以想到按每4个摆一排,可以摆成2排。
2. 用12个、18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用12个、18个能拼成长方形吗?你选一种个数,用你的方法想一想,拼一拼,再和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等会我们一起交流怎样拼的,各有几种拼法。
交流拼法,教师展示给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 拼正方形。
提问:用这样的小正方形拼正方形的话,你最少用几个就能拼成正方形? 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形拼正方形。 四、回顾过程,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的“平均分”你学到了什么?能说说今天平均分的方法是按什么平均分,结果是什么吗?和前面学习的平均分方法不同在哪里呢?
你是通过什么活动学会平均分的方法的?
小结:今天仍然学习平均分。小朋友还是通过动手操作分桃、分学具,学会了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看清要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得到每份几个。用学具摆一摆、想一想,是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小朋友要学会用学具学数学。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
教学内容
平均分(四)(教科书第46~47页例4、“想想做做”第1~6题)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进一步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和“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能区分平均分的不同分法,能根据平均分的同一情境从不同角度说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表达等活动,比较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加深认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和结果,感受不同分法的内在联系,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比较的能力。
3. 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了解现实情境中具有数学现象和数学内容,体会事物之间存在联系与区别;培养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比较、认识平均分不同分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同一情境从不同角度说明分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圆片各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感知,初步比较。
1. 谈话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内容,我们主要学习和研究的是什么知识?
分得怎样的结果才是平均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平均分。(板书课题) 2. 操作激活 出示8根小棒。
要求:把它们每2根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根?
学生用小棒按要求操作平均分,同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操作两种分法。 交流:刚才各是怎样分的?
请小朋友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的过程和结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3. 小结归纳
说明:一种是按每几根一份地分,看分成几份;另一种是按几份平均分,看每份几根。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比较分法
1. 教学例4
引导:老师这里有12支铅笔,你能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把12支铅笔平均分吗? 请小朋友用12根小棒代替铅笔,想想可以怎样平均分,再分一分。分的时候看明白你是怎样分的。(学生操作)
2. 初次尝试。
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结合学生黑板上出现的实际分法进行教学。
(1)交流:这是平均分吗?你能介绍自己是怎样分的吗?(学生介绍分法) 小朋友听明白他是怎样分的了吗?那来说说他怎样分的。(指名复述分法) (2)提问:有没有分好后与他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却是不同分法的呢? 那你怎样分的?你来用不同分法说说怎样得出这个相同结果的。 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后一个小朋友又是怎样分的?
(3)比较:现在平均分摆出的结果一样,但他俩的分法不同在哪里呢?大家先同桌交流一下,再把不同的分法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明确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分的过程一种是把12支铅笔,每3支一份地分,结果分成了4份,另一种是把12支铅笔,按4份平均分,结果每份3支。
(4)小结:小朋友现在看到,虽然平均分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分的过程却不一样,一种是每3支一份地分,看出可以分成4份,一种是按4份平均分,看出每份3支,不管哪种分法,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支数相同,因此都是“平均分”。
3. 再次尝试
引导:12支铅笔平均分,你还可以怎样分,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自己用小棒分一分,再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并互相说说你摆出的结果还可以用哪种分法得到。(学生操作,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指导)
交流:你分的结果是什么?能说出哪两种分法都能得出这个结果吗?
讨论: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结果,你能有序地说说一共发现了多少种平均分的结果吗?
启发: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也可以是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有几个,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每份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操作、填空
交流每次怎样分的,根据交流演示分法和结果。
提问:这里两种分法摆的圆片结果一样吗?分法有什么区别?
说明:这里平均分摆出的相同结果,可以用两种分法得到:一种可以每2个一份地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