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内容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在于通过对这些思想主张的学习,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并指出这一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明清之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来分析思想文化的变化。还要考虑到儒学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明清之际时代发展的不适应性。对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可以采用分析其异同点的方式加以掌握。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根据“课前提示”向学生指出: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一、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出现的社会背景
明末清初: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修正,儒学进一步发展,思想领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学法指导)]
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社会各种矛盾尖锐。(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抗清、反专制可知)明末清初社会大动荡,明王朝的灭亡对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亡国之痛,使他们认真反思,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反省并著书立说。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从黄宗羲重商可知)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社会矛盾的充分暴露。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手工业、商业经济发展,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重科学讲实际,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 3.思想文化: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经世致用;王夫之哲学思想可知)。
二、活跃的表现:
(一)明末:李贽的反正统意识(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1.生平与性格
结合教材中图片和《福建泉州李贽故居》介绍李贽生平。
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粗看其穿戴的衣冠,就能推断他为明朝人,实际上他生活的时间为1527~1602年,寿命较长,75岁。细看其面部,五官端正,眼睛中透着一股锐气和正气。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正气的思想家,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新潮流。这是座落在泉州市区南门万寿路的李贽故居。它是一座普通的民房,原来有三开间二进深。现存正面一间和正厅堂,正厅堂宽6米,深9米,前有天井。故居曾一度改为宗祠,现辟为纪念堂。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阳明)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5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当时反传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活到了七十岁,这在以前的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李贽的书在当时是畅销书,几乎人手一本,以至于某些书店印刷工场,为了赚钱,居然把一些书冒充为李贽写的拿来卖,其盛况可想而知。)
(引导学生将李贽的生活经历概括为三步:“年少时的求学,中年时的做官,晚年时的入狱”年。而前两点经历都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结合课本P“自我测评”讲述: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征(反正统意识产生原因)。 (1)社会背景:(略)
(2)生活经历:青年时代生活困乏,中年做过小官,目睹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3)家庭影响:祖父辈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李贽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 (4)学派的影响:继承并发展泰州学派反传统的精神。(泰州学派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传统意识的学派)
2.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等多种著作。 【故事】
明代万历年间,李贽在麻城著述、讲学。虽说他是有大学问的人,却也开荒、种粮、种菜,勤快得很。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生,李贽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的先生要求学生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学生们蹦蹦跳跳翻跟头,大声读书像打油;别人教书要白天,李贽白天要学生们帮家里种田、种地,夜晚听他讲学;别人教书是在学堂里,李贽要学生在钓鱼台上听;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李贽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经常出谜语逗学生们玩: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公公拉着媳妇手,细伢打破老子头。
学生们猜来猜去,都猜不出来。李贽笑着启发说:“你们不是猜不着,是还没有长这个胆量。要干大事,就得敢破旧规矩,敢想,敢说,还要敢干。”
接着,李贽解释说:“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第二句‘满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第三句‘公公拉着媳妇手’是父不父;第四句‘细伢打破老子头’是子不子。”学生们听了以后,就到处传播。气得那些官老爷和封建卫道士们连连骂李贽是“盗教”、“邪教”、“异端”。
3.思想主张
(1)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2)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个性。
①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
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学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4)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材料:他的徒弟中有女弟子,备受正统士大夫诽谤;他赞扬寡妇再嫁,批判“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言论,赞扬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以“惑世诬民”罪遭逮捕,在监狱中自杀。
(5)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P16学习思考:李贽认为私心是人类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一认识?
答案提示:李贽在这里强调的是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主张承认个性的意见,也是有意义的。李贽所说“私”和“心”的关系,实际上也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
4.评价
(1)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要求平等,发展个性,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2)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学术界对李贽评价很高,《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或者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一个人能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探究学习】
李贽有哪些“离经叛道”的思想?(解题关键: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李贽“离经叛道”的表现:(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批判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2)、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痛恨男尊女卑现象,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3)、提出新的哲学观,认为“万物皆生于两”。
(二)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
【教学建议】 三人的反封建专制思想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第二、三、四子目,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这些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特色。
“三大进步思想家”共同的生活时代背景:(明末清初)
(1)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
(3)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通过介绍及阅读教材,归纳他们的共同点) 1.共同点:
第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第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第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第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何谓“经世致用”】
A.概念: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B.背景: (1)、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2)、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3)、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C.经世致用的内容 (1)、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天下郡国利病书》。 (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 (3)、主张“工商皆本”。
2.各自特色: (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A、黄宗羲的简介:(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曾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鲁王政权失败以后,他带着老母东奔西跑,险些被清政府捕去,后来长期在故乡隐居。黄宗羲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明夷待访录》是在1663年写成的一本字数不很多的著作,但是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长期被列为禁书。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B、思想主张(黄宗羲的思想特点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c:臣民平等(实质:反君主专制)。
②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而非君主。 ③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
C、评价: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资料】
为了配合维新变法运动,《明夷待访录》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又说:“此书乾隆年间入禁书类,光绪间我们一班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2)、顾炎武:启蒙精神
A、顾炎武简介:(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载书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