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农业区位 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课时 农业的区位选择 【设计思路】
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地域类型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侧重考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提取并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基于此,本课拟运用案例教学法,用对模拟区域和实际区域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上述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知识构建】
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其具体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二是能对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进行评价,并能进行合理的农业布局;三是能综合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构建起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农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中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相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2.以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线索,采用课堂讨论、读图表分析和读材料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析、评价农业区位选择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娴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为问题解决提出合理建议。运用对比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 3.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全球意识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生产主要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强化,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强化,审题能力的强化。 2.教学难点
运用农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强化。 【课前准备】
提前让学生结合教材插图复习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编制导学案让学生提前进行比较全面完整的预习,让学生在预习时主动发现自己在本节内容的学习存在的问题。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复习课导入设计 1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调查: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结合课前练习题你认为本节内容高考如何出题?你的疑问有哪些?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了解学生对已学的关于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所掌握的状况,让学生熟悉高考考路并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学情 诊断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意注意,培养抓关键。 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 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教学 内容 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教师活动 ①展示导学问题:请回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 ②投影图1,展示导学问题:农业区位选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①学生回答。 ①帮助学生构建本节内②学生读图分析。 容的知识体系。 ②使学生形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意识。 探究活动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社会效益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自然因素图2 社会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图3 技术因素图1 图3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 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教学 内容 农业生产区位选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①投影图2,展示导学问题:评①分组讨论、记录。 价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②不同小组学生回 答、纠错、整理讨提升学生运用农业区位理②投影图3和材料,展示导学问论结果,作出回答。 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 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2
差异?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答案作出正确评判。
[内容解析]不同农作物需要的自然条件不一样,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农作物 自然条件 水稻 好暖喜湿,主要分布在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区 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玉米 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棉花 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天然橡胶 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茶叶 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 椰子 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苹果、梨 暖温带气候区 花生 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内容解析]表2反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包括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但分析自然因素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水源”与“气候”,在考查中常有学生会对这两自然因素产生混淆。“水源”一般指降水少,而农业生产需要水源灌溉的地区,如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水源可以是高山冰雪融水,也可以是河流水或地下水等,但不可来自咸水湖。“气候”因素可分为降水、热量(或气温)以及光照。首先降水不等于水源,如新疆降水稀少,但有灌溉水源分布的地区就可以发展绿洲农业;其次热量不等于光照,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农业生产却热量不足;再次气温可分年较差和日较差,如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农业生产病虫害少,可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又如西北还具有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糖分积累,品质好,可发展特色农业。社会经济因素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市场(信息)与交通(冷藏、保鲜)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3则是对理论上的农业区位因素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时可结合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示意图”,以突出地理学科知识尽可能对应空间性的特点。
探究活动2:填写表2,读图4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表2 农业生产区位因素 主导区位因素 实例 自然因 南方盛产柑橘;北方盛产苹果 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以耕作业为主,一些山区以林业为主 东南丘陵的茶叶 3
素 社会经济因素 教学 内容 西北绿洲农业 工矿区、城市周围发展乳畜业和园艺业;“订单”农业 荷兰成为世界鲜花生产基地 我国宏观调控下农业结构的调整 橡胶生产北界的推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差距 水稻种植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
教师活动 ①投影表2,展示导学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2。 ②投影图4,展示导学问题:说出字母所在地主要农作物及其发展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答案作出正确评判。 学生活动 ①学生抢答 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农业生产区位选择 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抓主要矛盾。 BEADC图4
B
探究活动3:小组合作,比较我国商品粮优势区位置的变化,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