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
作者:刘林琳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06期
【摘要】解决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用改革的思路,引入市场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我国小城镇环境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独立、完整的环境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
城镇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农村经济的增长点,特别是我国选择了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均决定了小城镇不同于城市和集镇的战略地位,并由此形成了以社会、经济、环境三元结构为主体的小城镇规划理论框架。三者的发展与制约,决定着小城镇是否具备以下功能: 一、带动经济发展:作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心,小城镇负有带动周边农村经济振兴的职责。这就要求在规划中注重产业分析,以及市场和工业小区的规划布局。 二、推动社会进步: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地,是实施农业现代化、乡村城市化的载体和最终消除城乡差别的重要环节。故在规划中需要加强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标准研究,并注重历史文脉的继承和乡土文化的发展。
三、保持优良生态:乡村风光加现代化设施,使小城镇的环境优于城市或乡村,这是其独有的优势。规划中对自然环境的分析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因小城镇环境容量小,生态较脆弱,一经污染,难于治理,其建设必须走对环境永续利用的道路。规划中宜进行环境容量分析和工业项目的选择,并保证工业小区布局的合理性。此外,不论是规划还是建设,都必须正视小城镇的三大特点:一、自生能力差。小城镇自我生存能力较差,其优势必须依赖外界的市场经济激活后才能发挥,因此,规划思路应是区域和整体性的。设计时,首先应从区域规划切入,按其在城镇体系中承担的职能进行定位,再由优劣势分析确定经济发展方向、性质和规模;镇区规划布局则以自然地形、现状和过境公路为要素进行构思。二、特色的体现。随着我国积极发展小城镇战略的实施,小城镇将会出现点多面广的分布格局,不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规划和建设,必然会丧失个性和生命力。而经济和产业特征是小城镇特色的内在核心,在规划中必须避免产业趋同现象。人文、自然景观是小城镇特色的直观反映,必须充分挖掘和体现。三、职能的演变。未来的小城镇应该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田园风光完美结合的场所,将会出现文化型、休闲型、体育型等新型小城镇。特别是随着我国轿车进入家庭,小城镇将会更多地发展中、高档住宅业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和品位。通过适当的制度设定,形成小城镇布局合理和规划科学的相对健全的体制和机制十分关键。为此,要改革完全按行政区划分散设镇的弊端,适当调整县城内行政区划,提高设镇标准,鼓励按照合理的经济布局,撤乡并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