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说明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和白话文学运动时,那种不容他人匡正的态度,都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更强调容忍异己的难得。
4.谈谈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答: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剀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4我的世界观
练习题
1.作者认为,人生“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答: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对人的短暂生命价值的透彻感悟,他投身科学、参与社会的热情,是出于对人类相互依存关系的强烈责任感。
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答:作者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
4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确有相通的底蕴。
3.谈谈这篇演讲词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答: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词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
练习题
1结合中间两联体会诗人在批评吴郎是措辞的委婉和艺术性。
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回的方式劝说吴郎。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人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
2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持怎样的态度。
体现了当时战乱频仍,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热爱,也体现了对当时战乱现实的不满。
6 练习题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今人有何启迪?
本文通过寓言形象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
5
5又呈吴郎
秋水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 本文用什么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
本文是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的。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
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3、 试析本文类比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因而使得通常比较抽象的议论也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1)类比:北海若在第一次答话中用排比句将井底的青蛙、夏天的小虫、乡下的书生进行类比,说明受生活环境局限的人难以理解这环境之外的大道理。北海若在第二次答话中用另一个排比句把智者对远近、今古、得失、生死的看法列举出来,通过类比,让人知道智者看待事物所持的相对主义的观点。
(2)对比:本篇首段河景与海景的对比,暗示主题,并对河伯与北海若的不同认识境界起陪衬作用。另外河伯以水多自夸,北海若则把自己看作大山中之小石小木也就是一例典型的对比论证。
7张中丞传后叙
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答: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勇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前后两部分虽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联系,前者议论是后者补叙的“纲”,后者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
6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的主题。
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作具体分析。答: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张巡、许远、南霁云这三个主要人物,写得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和嫉恶如仇的个性。补叙张巡轶事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过目不忘,不过三遍,就能记一辈子;写文章不需打草稿,一挥而就;对守城的近万名士卒,只要见过一面,以后没有不认识的。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张巡过人的记忆和非凡的文才,使张巡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位博通今古、文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 3.本文为什么叫作“后叙”?答:本文是韩愈在读了李翰《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用来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的英雄事迹和其他轶事,因此名为“后叙\。
4.概括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答:作者补叙南霁云乞师贺兰,未加一句评论,而是抓住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行动,表现南霁云气概豪壮、忠心为国、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1)写他拒绝宴请而慷慨陈词:“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2)写他拔刀断指以为志:“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3)写他箭射浮图以为记:“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同时文中还记叙了南霁云与张巡同时殉难的情景。当城陷南霁云被俘,敌人劝降,南霁云初“未应”,而张巡一句话,南霁云笑答:“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作者采用了精彩的场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歌颂了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