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生体育意识的理论探究
摘 要 体育意识对增强学生体质、建立终生体育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环境、学校的体育文化气息以及家庭社会等方面对体育意识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 体育意识 教学方法 教学环境
体育意识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总和,是对体育有目的的自觉反映。体育能给人们带来强健的体魄、全面的体能、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体育意识的增强无疑能改善人们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如今青少年学生体质的下降,增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旨在通过对体育意识的理论阐述,为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影响提高高中生体育意识的因素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发展,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自信心和自尊心极其强烈,热衷于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他们对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和活动很感兴趣,喜欢听新鲜事,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增加[1]。另外,由于学习的深入,知识范围的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在体育学习中,逐渐对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的动作的学习产生兴趣。他们不再满足于动作要领的掌握,更加期望学习动作的原理。不仅关心课堂内的学习和锻炼,并对课外的体育活动以及班级间、校际间和校外之间的各种比赛活动都很感兴趣。
(一)教学方法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是以技能学习为主,明显缺少对技能原理的理解以及情感上愉悦的体验,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结合高中生旺盛求知欲的特点,采用一些“发现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技能的学习中保持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一种“乐学”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培养其体育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使每位学生受到同等的教育,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不然任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让所有学生都喜爱体育课,喜欢参加体育锻炼,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如教学内容,练习形式,自主选择器械和场地等;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参加和体验体育活动;教学中涉及的一些苦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另外给学生一些时间,在课中让他们自己去评价,培养他们的自主性,提高对体育活动的认识能力,从而对体育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进而间接的达到了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效果。 (二)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乐趣和兴趣,是指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求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从体育教学活动角度来看,即体育教学活动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
校风师生人际关系和相关图书资料。教学环境是师生的教与学的依托,教学环境对教学产生更直接,更适时地的影响。
体育教学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影响到体育知识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形成和提高。相关图书资料的查阅和学习时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体育意识的增强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学校对体育活动的认识
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体育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对体育运动的开展的重视程度以及学校对文化知识和文娱体育实践锻炼的态度对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还存在部分学校,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学校,学校的领导、教师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认为体育运动耽误学生的学习,存在体育运动只是使人变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偏见,从而对体育持不支持甚至反向的态度,以至于对学生的体育认识、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四)家庭和社会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职业文化水平和家长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对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形成和提高都有一定的影响。体育运动的消费较高,需要家庭经济给与一定的支持。父母的职业文化水平和家庭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相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而言,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