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战国策》记录了许多嘉言善行,虽主要是对某些统治者的规劝,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触龙说赵太后,主张贵族子弟要及早为国立功,长辈不要溺爱,否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是非常危险的。公子牟劝范睢,“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果肉期而果肉至,果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唐且向信陵君建议:“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些话具有格言意义,包含了某种生活哲理。
4、对于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战国策》给予充分肯定。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遭到国内保守派的反对,他毫不退缩,同他们反复辩论坚持到底。他多次宣布“反古未可非,循理未足多”。“便国不必法古”,礼、法、政、教都要从实际出发。并明确表示,儒家所提倡的那一套不合时宜,不足取法。“仁义道德,不可以束朝”(均见《赵册二》)这些都是当时观念形态变化的真实反映。
5、从思想线索上看。《战国策》艺术上自成一家,就是纵横家。而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学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刘向已指出《战国策》的这种倾向。三国时秦宓曾攻讦:“战国反复,仪秦之术,杀人纫生,亡人纫存,经之所痊”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北宋曾巩指责《战国策》是“邪说害正”,要“放而绝之”。元人吴师道认为“是书善恶无所是非”,“善言之少,不足以胜不善之多”(战国策序)甚至宣扬受贿有功,造谣言说假话有理,露骨的提倡个人功名利禄,宣扬利己主义等,无疑都是糟粕。
三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 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
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如《燕策三》记燕太子使荆轲刺秦王;《秦策一》中《苏秦始将连横》记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都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3、《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冯谖一生的主要事迹尽在一篇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类作品,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4、《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到此时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 “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5、多用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苏秦始将连横》分析:
17
本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以及士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写法上:
1、文章极力夸饰、渲染苏秦的说辞最典型的体现了《战国策》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的风格特点。
2、对比手法:苏秦前后形象的对比,嫂“前倨而后恭”的态度对比,揭示当时的世态炎凉。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在体例上,《史记》纪传体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体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汉书》、《资治通鉴》直接继承了《春秋》《左传》的编年体例。在叙事技巧上,《史记》对《左传》《战国策》中的一些史实,略加改动或不加改动直接录入(如《荆轲刺秦王》几乎是全文照录)。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了《左传》即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的写史传统和重视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特点。在语言上,《左传》的简练蕴藉,《战国策》的辩丽横肆,对后世文学均有影响。
2、散文创作的楷模。《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唐宋以来的古文家,均推崇先秦叙事散文。
3、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表现在: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中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并且,《左传》、《国语》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对事件进行的评述,在文言小说如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我国古代小说按时间安排情节,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结果的完整描写,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追叙事件的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等,这些都是《左传》等散文中就已形成的叙事传统。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我国古代小说写人重人物言行、细节的刻画,而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这正是先秦叙事散文写人的特点。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剧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思考题】 一、解释:
1、春秋笔法2、春秋三传 二、分析:
1、简述先秦叙事散文的产生、发展、流变过程。 2、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勃兴的原因。
3、举例分析《左传》中外交辞令的精彩、绝妙的特点。
4、《国语》是怎样一部书?以《召公谏弭谤》说明《国语》一书的艺术特点。
18
5、举例分析说明《战国策》在刻划人物上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先秦说理散文
教学目的:明确诸子思想和各家散文总的文学特点和各家的不同风格及文体特点。 重 点:诸子的思想,的语言说理技巧。 难 点:诸子的思想逻辑。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产生和发展
一、 先秦说理散文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语录体
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以简洁的笔触描述人们的一言一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言论警辟精炼,大多富于哲理。
第二期:战国中期——对话体
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主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
第三期:战国后期——专题论著
在这一时期,诸子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理。
第二节 《论语》《老子》
一、孔子和《论语》: (一)、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远祖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夫,在内乱中被杀。孔父嘉的儿子避难到鲁国,居于陬邑。至孔子父亲叔梁纥时,家境已经衰落。孔子年少时身处贫贱,20岁左右时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和畜牧的小吏,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鲁国在春秋时期仍保留了浓厚的周文化传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培养了孔子对周文化的浓厚兴趣,15岁便立志学习周文化。约30岁左右,学成,收徒讲学,从事教育。其间一度离开鲁国到齐游览,受到齐景公的礼遇。回到鲁国之后,继续从事教育活动,51岁时,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从此进入政坛,后来位居司寇,掌管司法,诛少正卯,力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是孔子的思想比较保守,他主张尊王忠君,强化朝廷力量而抑制私门,因此与鲁国政权的实际掌管者“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发生冲突,被迫于55岁时辞官。他离开鲁国,
19
先后到卫、陈、曹、宋、郑、蔡等国,宣传自己的德政教化思想。这种思想在社会矛盾激化、政治斗争尖锐的春秋末年,不切事宜,因而未被各国君主采纳。孔子经过14年的奔走游说,68岁时再度回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的工作。
孔子晚年遭遇不幸,儿子孔鲤、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子路相继去世,鲁国的动荡局势又加速了他政治主张的破灭。鲁哀公16年,孔子去世,终年73岁。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仁和礼)继承周文化的传统,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思想领域很有影响。被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遵奉为统治思想,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对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发生了难以估量的复杂的深远的影响。
孔子整理文化典籍,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乐》、作《春秋》,未必完全可信,但六家典籍都经过孔子整理和编订是可以肯定的。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有过重大的贡献。
孔子首创私学,打破的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为文化教育的普及开创了道路,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感人之处在于他“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孔子招收弟子,不分等级,不分贫富。孔门弟子中的优秀人才多是家境贫寒者,颜回身居陋巷,子路原是乡野之人,曾参缺衣少食,仲弓家无立锥之地。《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他们的亲切教诲,尤其是对仲弓的自强好学,孔子用“山川其舍诸!”的形象比喻,给欲特殊的关怀和鼓励。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訒”。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二)、《论语》的文学价值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2、《论语》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3、《论语》多用语气词,含蓄蕴藉,形成迂徐婉转的语言风格。
作品赏析:(论语二十篇:学为八里公雍述泰子乡先颜子宪卫季阳微子尧)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分析:
本篇中有人物,有对话,有情节,有动作,首尾圆合,基本上具备了篇章的规模。孔子及其几个弟子的形象、性格也比较鲜明。孔子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子路的率直,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小心谨慎,曾皙的从容不迫,高雅清华,深不可测,都各具特色。
难点:为什么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一“哂”,而对曾皙的回答“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写曾皙回答一段,绘影绘形,绘声绘色,很有文学色彩。南怀瑾先生说:“这段书不要马马虎虎读过去,读书不要只靠两只有形的眼睛,还要用智慧的眼睛去读。”(《论语别裁》527页)打个比方,子路就像《三国演义》中的莽张飞,曾皙就像庞统。能在处世之间,最忙乱当中,同时应付几件事情,这就要有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修养,最高的宁静功夫。庞统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