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在先秦说理散文中都已有成熟表现,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语言修辞。先秦说理散文还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其中有些还活在现代语言之中。 【思考与作业】 一、解释:
1“九流十家”2、百家争鸣3、纵横家 二、分析问答:
1、简述先秦说理散文体制发展的轨迹。 2、举例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3、庄子思想与其散文风格有何联系?试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两汉部分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了解秦汉两代的社会和文学概况。 重点和难点:
秦代文学特点和汉代文学的发展阶段
一、汉代社会概况
(一)汉代社会的分期及其特点
1、汉初、汉高祖-汉景帝(刘启,前156-前143)恢复发展期 A政治上分封制,“惩戒之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B、经济上休养生息
C黄老“无为而治”思想。 D、文化政策,废“挟书律”,“大收 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书。艺文志》)E、招揽人才,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安P157 2、汉中期汉武帝时期(前156-前87)(前140-前87在位)鼎盛期
“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衆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羣。而乗字牝者,擯而不得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孙。”(《史记·平准书》
29
3、汉后期-东汉前期 汉代社会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动乱后又出现了中兴局面。 4、汉后期 外戚宦官专权,汉代社会进入衰落动荡时代。
四、汉代文学概况
汉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吸取秦短期覆灭教训,在政治上恢复了封分同姓侯王制度,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化政策方面,惠帝时废除了秦的挟书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书·艺文志》)加之战国以来百家之学的影响,各地侯王也仿效战国诸公子,招致各种人才于自己门下,这汉初的哲学和学术思想都比较活跃,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西汉文学汉初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和辞赋的发展上。汉初文士有战国游士余风,喜欢奔走于诸侯,权贵之门,比较关心国家和社会问题,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这就促进了政论文的发展。政论文以贾谊、 错为代表,他们注意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如何巩固汉王朝统治,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这些政论文,议论宏阔,理畅辞达,感情充沛,富于文采,对唐宋以后散文创作有明显影响。
汉初辞赋 属于楚辞余绪,但缺乏屈原那样强烈感情,多为模拟之作,作品亦多亡佚矣。如现存淮南小山《招隐士》其气象格调逼近屈宋,为其中佼佼者;贾谊贬长沙过湘水时所作的《吊屈原赋》及《鵩鸟赋》,其中渗透个人身世感叹,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特别是后者,在体制和写法上显示了由楚辞到汉赋过渡的痕迹,。枚乘是文景帝时期重要的作家,他上书吴王,劝谏阻止其谋反而闻名于世,他的《代表作是《柳赋》《梁王菟园赋》《七发》,《七发》是汉新体赋-汉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枚乘,淮阴人,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后为梁孝王刘武客卿,武帝即位,以安车蒲轮征入京,死途中,有赋九篇,今存3篇。
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全盛时期,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极大恢复,汉武帝雄才大略,内外经管,进一步加强了汉王朝集权,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思想定于一尊?,对当时学术有文化有重大影响。武帝至汉末,文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乐府、辞赋、《史记》。
乐府,汉武帝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以兴太平”(《汉书·礼乐制》)为目的,把乐府的规模和职能扩大,大规模的搜集各地民歌,并加以集中和提高,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影响深远。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各地民歌55首。
辞赋创作也因为“润色鸿业”的需要,在汉武帝时代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汉赋创作全盛时代。据《汉书·艺文志》著录,西汉的赋,不算杂赋在内,有900余篇,而武帝史儒就有400余篇。司马相如史汉赋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其代表作为《子虚》《上林赋》,以宏大的结构,绚烂的文采和夸张铺陈的手法,描写了汉天子上林 的壮丽和天子田猎的盛况,迎合了汉武帝好大喜功的心理,表现出汉赋作为宫廷文学的特质。汉武帝周围还有东方朔,枚皋等所谓的言语侍从之臣,“他们”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如倪宽、董仲舒等”时时间作“从而造成汉武创作盛极一时的局面。
1、 汉初
A、政论散文,陆贾《新语》十二篇,贾谊《新书》五十八篇(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无序、经济失本)中名篇《过治论》《论积贮蔬》《治安策》
30
晁错《论宋边备塞蔬》《论贵粟蔬》《言兵事蔬》 2、 西汉文学鼎盛期
A、 司马迁《史记》诞生,开创纪传体通史范例。 B、 散文有董仲舒《春秋繁露》、刘安《淮南子》、桓宽《盐铁论》、杨恽《报孙会宗书》等。
3、 西汉末东汉初
A、散文代表作有刘向《新序》、《说苑》,扬雄《法言》,桓谭《新论》,王充《论衡》等。
4、 东汉后期:衰落期(东汉中叶后、赋风大変) A、 政论散文有王符的《潜夫论》、崔蹇《政论》、仲长统《昌言》等。 B、 历史著作有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等。
国学大师刘师培曾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所以说东汉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第二章 秦汉政论散文
教学目的:
1、了解秦汉政论散文的基本概况及其特点; 2、熟读秦汉政论散文名篇。 重 点:《吕氏春秋》《谏逐客书》以及贾宜政论文的特点。 难 点:汉代政论散文的兴起原因及其发展阶段。
秦代短暂、“秦之文章,唯李斯一人而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李斯的作品,主要还是受到战国纵横家文风影响。汉代散文,除《史记》《汉书》等史传散文外,还有大量的政论文、抒情、叙事文。汉代散文创作的主流就文体说是政论文,就文风说是”切中时事、朴实无华。大体说来:汉初散文,情感浓重、文气纵横。A、変而为西汉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B、再変为东汉前期王充等崇实情、斥虚妄,通达深刻C、再変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评击时弊,愤世嫉俗。
一、《吕氏春秋》和李斯
(一)《吕氏春秋》
1、成书、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成于公元前239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塞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吕不韦列传》)
2、性质内容 杂家著作,以儒、道、法阴阳家为多
3、体例P172,严密体系,全书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序文1篇(《有始览》已缺)共160篇2余万字。
“法天地”的完整体系,巧妙地把各家融入自己理论体系秦朝统一天下地理论基础
4、特点 A、结构完整,组织严密。B、语言朴实流畅。C、说理生动形象,善用寓言、据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统计》《吕》有寓言283则,名篇如:《察今》(荆人袭宋,刻舟求剑,引婴投江)《荡兵》“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另《贵公》《去私》
31
《贵生》《重己》等
(二)李斯(?-前208) 战国末楚国上蔡人,与韩非俱学于荀卿,后西入秦,助秦王统一中国,秦政大都出于李斯。
“故垢莫大于卑贱,而卑莫甚于贫困。”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黄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兎,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李斯已死,二世拜趙髙為中丞相,事無大小輒決於髙。髙自知權重,乃獻鹿謂之馬,二世問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馬也,二世驚,自以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阵,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谏逐客书》作于始皇十年(前237)辞采华美,音节流畅,铺陈排比,气势恢宏,有战国从横家之风采,与汉初散文、辞赋颇为接近。
前237年,韩郑国之事,作《谏逐客书》。“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斯乃上書。”(正義:鄭國渠首起雍州雲陽縣西南二十五里,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傍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以溉田。又曰韓苦秦兵而使水工鄭國間秦,作注溉渠,令費人工,不東伐也。)
《谏逐客书》辞采华美,音节流畅,铺陈排比,气势恢弘,有战国纵横家的风采,于汉初散文辞赋颇为接近。
二、西汉初期散文
从刘邦称帝到汉景帝末年(前206-前141),是西汉王朝政治、文化发展的初期。此时期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往往针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平实明白。同时受战国策士影响,大都又具有纵横家遗风。
刘邦曾下诏“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陆贾因此写了有名的《新语》十二篇。批评秦王朝“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无为》)提倡仁政王道,主张无为而治,“居马上得之,不可马上治之。”(《史记·陆贾列传》)继之则有贾山、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贾山《至言》(《汉书·本传》)提出了君臣关系,应该互相尊重。相互信赖“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 (一)贾谊
1、生平(前200-前168)洛阳人,曾受学于李斯弟子河南守关公,能诵《诗》《书》善属文,颇通百家之书。因关公谏,文帝召为博士, 太中大夫,年轻气盛,遭老臣嫉,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京,拜梁怀王太傅,文帝十二年卒,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三年(177)24,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讁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股”“??乃为赋以自广”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
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