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今不及也。”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思想以儒家为主,兼法、黄老。“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刘向《汉书贾谊传赞引》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1、创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58篇,赋7篇,其文即现存《新书》亦名《贾学》经刘向校定。首篇《过秦论》另名篇《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论积贮疏》辞赋大都云失,仅存《吊屈原赋》《鹏鸟赋》 A、《治安策》估计应作于初征朝廷之时,大概作于179-177年间此文二十多年后,七国之乱发。贾谊是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浓厚的作者之一,他的文章指出了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秩序的无序,经济失本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往往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忌切。 《治安策》开篇即发聩震聋: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逼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拒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之然,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景年三年正月,七国之乱,前154年) 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 B、《论积贮疏》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
首先说明畜积的重要,继而指当世生聚者少而糜费者多,蓄积不足的堪忧状况,最后劝农对策益处,气盛言谊,理实而辞壮。 C、《过秦论》详见作品选略
上篇总论秦得失天下的主因,中篇剖析秦在统一后没有正确的政策,和二世未能改正错误。下篇陈述在危迫情况下,秦子赢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三篇简明扼要地指出秦成败的关键所在,开中国散文中“史论”先何。
(二)晁错(前200-前154) 1、生平 颖川人(今河南禹州市)与贾谊同龄而成名稍 后,《史记》(卷201)《汉书》(卷49)有传“ 错、贾谊为文皆疏直急切,尽所 欲言,??惟谊尤有文宋,而沉实稍逊,??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阔不能与 错之深识为伦比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和贾谊一样, 错也深得汉文帝赏识,他曾在举贤良文学的对策中取得第一名,且还很受当时为太子的景帝器重,太子家虽曰“智囊”,景帝即位,先以错为内史,后迁为御史大夫多次劝文、景帝削藩,得罪诸侯公卿,错父闻之,从颖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宋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 氏危矣,吾去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 错以朝衣斩东市。”(《史记。袁盎 错列传》)
33
2、创作:《汉书。艺文志》发家类著录其文31篇,现存名篇:《上书言兵事疏》《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贤良文学对策》《论贵粟疏》
特点:晁错散文,切实中肯质实朴厚,切实可行,建设性建设,文采和情感稍逊于贾谊。如:名篇《论贵粟疏》论述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他首先说明务农贵粟对于国泰民安至关重要,再列举事实指出当世农民疲于赋役又不得温饱,而商贾却坐收巨利的现状,最后提出“以粟为赏罚”的劝农贵粟的具体对策。
读一、三自然段,以事实为依据,准确地剖析时弊,通过对常理人情的细致分析,提炼出务农功、薄赋敛的精粹结论。
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埠,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平陵相远,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两陈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也,剑盾三不当一。苇苇竹萧,草木蒙胧,支叶茂接,此矛 之地也,长戟二不当一。曲道相伏,险鈪相薄,此剑盾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
辞藻铺排,句式谐偶,层层比较叙述。
类似的说理方式,在《论贵粟疏》中也有多处。
(三)枚乘(?-前141)字叔,淮阴人,曾为吴王濞郎中,吴王刘濞谋逆,枚《上书谏吴王》劝说吴王应恪守“君臣之臣之义”,不可“弃义背理”,比喻迭出,委婉设辞,很有文采。吴王不听,于是投奔梁孝王刘武,后吴王反,又《上书重谏吴王》枚乘也因此而得名。梁孝王死,武帝即位,“慕其文名”,“ 车蒲轮”征召入京,死于途中。
创作另有赋9篇,今传3篇《七发》见于《文选》《柳赋》见于《西京杂记》《梁王 园赋》见于《古文 》后两篇人疑为伪作。 徐陵《玉台新咏》载有《杂诗》9首,《文选》列为无名氏作。 (四)邹 阳,生卒年不详,类枚乘,去吴王依梁,“为人有智谋,慷慨不苟合”遂遭同僚谗毁入狱,上书得免,终为上客。今存《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载于《汉书》本传。
《狱中上书》是其代表作,这篇文章从国君对待士臣或知信或疑 两种态度入手,遍举历史例证,正反两面铺陈厉害。广征博喻,铺排纵横,淋漓透辟,情感浓郁。《骈体文钞》评此文“绝似《离骚》。 (五)、刘安《淮南子》
淮南王刘安是淮南厉王刘长的大儿子(书P182注,是高祖孙子汉文帝堂弟景帝的堂叔,曾招致门客数千人,编著《内书》21篇,亦即《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子》“鸿”是发扬广大之义,“烈”是光明之义,即发扬光大,治国之道。所以《汉书。艺文志》列之为杂家,内容驳杂,以道家为主,兼儒、墨、名法、阴阳各家。
高诱《淮南鸿烈解叙》云“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论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之祸福,世间诡异王褒奇之事,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纪纲道德,经纬人事(淮南子要略)
1、于出于众手,其风格不尽相同,或浪漫飘逸近《庄子》如《览冥训》述道一段??
34
“凤凰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川谷不澹,草木不摇,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还至其曾逝万仞之上,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之疏圃,饮砥柱之湍濑, 回蒙汜之渚,尚佯冀州之际经 都广,入时印节,羽翼溺水,暮宿风 。
2、又逻辑严密类《荀子》如《主术训》一段“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藩植,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 3、《淮南子》还运用许多寓言故事来说理,比如女娲补天,后弈射日,嫦娥奔月,塞翁失马等。
4、阅读作品选第一册P284、285。多比喻象征,形象生动。 书P178F刘熙载《艺概文概》《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六)、刘向
1、生平(前79-前18,前77-前6)一生三度入狱,字子政,本名更生,高祖弟楚元王玄孙(四世孙)。成帝时,迁光禄大夫,受诏与步兵校尉任宏,太失令尹咸,侍医李柱国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等,由刘向总其成,前后近二十年,官终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为人简易无威议,廉政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汉书。本传)。
2、创作: 赋33篇,存《九叹》一篇“为追念屈原忠信之节而作,刘向校书时,辑《楚辞》16篇,中即有《九叹》,后东汉王逸作注,名《楚辞章句》现存最早《楚辞传本》文:《谏营昌陵疏》《战国策叙录》事简理畅,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平易中寓深情。对唐宋古文有一定影响。
书:《说苑》、《新序》、《列女传》、《别录》佚,前两书杂取先秦至汉代轶闻琐事编录而成,寓劝戒说教之义。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 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伃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 然道德绝矣。”描述春秋战国时期风云变化,诸侯侵吞,百姓生灵涂炭,历史情状,情感浓郁,气势纵横。 《新序》十卷:叶公好龙,嗟来之食等。
《说苑》二十卷:师经鼓琴,雍门子周说孟尝君??《说苑。致公篇》“杯弓蛇影”等。
《列女传》专门记有通才卓识,奇才异节女子事迹:如“孟母三迁”“丑女无盐”等
刘向以上诸书,开了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先河。刘歆《移太常博士书》“移”成为文章的一个分类,肇始于此。
其他散文家如:与刘向同时的稍前的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西汉中后期文风不同的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桓宽《盐铁论》都写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东汉前中期著名的散文家还有桓谭《新论》,王充《论衡》。 东汉后期: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等,限于时间,就不详细讲了。 作业: 1、《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和特点。 2、《谏逐客书》的说理艺术。
35
3、举例分析贾宜政论散文艺术成就。
第三章 史传文章的高峰
教学目的:
1、掌握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创作之间的关系。 2、掌握《史记》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史记》和《汉书》的不同。
中国史传文学发展到汉代,达到了它的高峰。 立在这高峰之上的是司马迁,他所撰写的不 巨著《史记》,既是对此前史传作品的一个继承和总结,更是一个开辟。司马迁以其深沉而激越的精神力量和卓越的叙事才能,创作出一部“著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変,成一家之言”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西汉王朝至武帝时臻于极盛。文学创作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辞赋和历史散文武帝时都空前繁荣成熟。两司马可以说是代表了西汉文学的最高成就。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后期转变时出现,其风格兼具前期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又备后期沟通天人的尝试。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人仰慕不已。
一、生平家世与《史记》成书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徐廣曰在馮翊夏陽縣駰案蘇林曰禹所鑿龍門也張晏曰禹巡狩至會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間云禹入此穴)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太史公自序》)
其生平详见教材P202-205,在此我主要论述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和《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是汉武帝的史官,但撰写史书并非史官的必然职责,据今人考证,太史令职责大致有九项,而并无撰写史书一项。(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河北教育出1999)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能凭一己之力写成如此部辉煌巨著呢?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是家族的影响。2、“立功名于天下的人生观。3、李陵之祸。
1、官世家的出身,对司马迁一生影响甚巨。
A、司马氏一家世代为史官,令迁无比自豪。据《太史公自序》“司马氏世典同史”家族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他从小久得到优良文化熏陶。“年十岁则诵古文”《左传》《国语》等史籍
B 、父亲的遗志 迁父谈(?-前110)临终遗嘱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至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哉,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 ,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 旧闻,弗敢阕 。” 2、“扶义倜傥,不令已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生目标,迁之功名“实是要学习孔子,以之为榜样,他说:“余闻董生曰:周道废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
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