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格式
2020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格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是恩施市委市政府投资近七千万元新建的一所高标准、高规格、高品味的小学,建校初期,学校领导集体经多方考证与多次研究,定下了以“德”为中心的建校策略,并定下了“崇德 励学 善为 笃行”的校训。旨在培养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华夏儿女创造了灿烂多姿的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身心,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不能丢掉中国文化的“根”。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言”,向世界呼唤:“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可见以孔子“儒家伦理”为轴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对下一代实行“中华魂”的教育魄在眉睫。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多在麦当劳、冰淇淋、可口可乐的熏染中长大,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知之不多,理解肤浅。
同时,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中,也形成了很多现代文明礼仪和习惯:比如尊重女性、交际礼仪、用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以及讲究卫生、说文明话做文明事等。良好的礼仪和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甚至能够造就一个人的终身。同时,良好的礼仪和习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整个社会和文明水准、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相关资料的显示,我国的少年儿童现代文明礼仪和习惯也远不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依赖感强、自理水平差、不孝敬父母和长辈、不知感恩、不懂合作、无创新精神和冒险意识等,这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在很多青少年身上都有不同水准的反映。
鉴于以上原因,如何让小学生从小接受传统和现代文明礼仪和习惯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激活传统,继往开来,使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现代文明的教育,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经学校一班人缜密分析、广泛征求意见、反复锤炼,决定向省民委申报由恩施州教科院负责的总课题《恩施州开掘与使用本地德育资源,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之子课题《小学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工作。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实行研究:
(1)校园文化德育资源的建设与使用研究。主要包括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布局设置,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的培养,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等。
(2)社区德育资源的整合与使用研究。主要是可用的社区机构(党群、政法等机关)、企事业单位、知名人士、社区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相关人力、物力资源的整合与使用研究,形成合力育人,礼教互动、家校互动的社区育人氛围。还包括校外德育基地的建设与使用等等。 (3)中国古典礼仪文化的整合与使用研究。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有很多,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这些经典文学对培养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写作水平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都很多协助。我们必须将这些经典通过校本课程和读书活动有机地整合和使用起来。
(4)《养成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与研究。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同时也应该成为学校落实课程计划的一大亮点,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大亮点。校本教材必须以“德”为中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
(5)《养成教育》校本教材的应用研究。怎样将《养成教育》校本教材有效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怎样发挥校本教材的教育功能?怎样通过教学实践改进学校的校本教材?怎样通过校本教材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我们在使用校本教材过程中要持续总结和研究的问题。
研究中应确立的基本理念:
(1)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德育资源开掘的内功所在。
(2)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是有效开掘和整合德育资源的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3)中国古典文化与传统礼仪是学生了解中国悠久而辉煌历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4)坚持持久的养成教育训练和管理,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重要基础。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为了了解《小学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习惯教育研究》这个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们发现,在中小学德育教育活动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习惯教育的有机结合,但很少有人对这个课题实行专门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和条件的观点、根据学生思想道德实际和学校德育工作实际,恰当合理的使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德育资源,必然会促动德育方法的改进,途径的完善,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收到德育的实效。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德育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要素提出来,实行系统研究,开掘应用,能使传统的德
育理念得到创新和升华,能使现代文明礼仪得到有效的补充。通过研究,促动德育资源的整合,引导资源的有效利用,把学生的德育体验与实践和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劳动的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有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从而能适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能准确的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国家、自然的关系,成为“五爱”、“四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小学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习惯的教育研究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前瞻性。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小康恩施、人文恩施、生态恩施、和谐恩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着手,认真开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德育因素,加以整合,用以展开对中小学学生的经常性、针对性的思想道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感悟道德理念,提升思想道德的认知水平,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从而为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建设“小康恩施、人文恩施、生态恩施、和谐恩施”作出积极地贡献。
通过研究,要调查、搜集、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形成合理使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德育资源的论文、经验文集、活动案例集和研究实验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从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实用为前提。
(2)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学校文化、社区文化等德育资源实行有效整合,形成资源的整体优势,以利于发挥更有效的德育功能。
(3)要把校本教材的开发作为德育资源开掘与整合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
(4)要把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相结合,为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面奋斗,作为德育资源开掘、整合、使用的根本目的。 (5)根据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实际,对症下“药”,灵活使用德育资源。
(6)学校应主动积极地利用社区组织和相关机构,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7)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是德育资源开掘的使用的内功所在。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方法及组织机构 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08年10月至2008年12月。论证设计,完成申报工作,拟写实验方案。落实实验人员,明确分工,组织开题。
第二阶段:2009年1月至2009年3月,整合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收集整理编写校本教材《养成教育读本》,完成第一期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阶段:2009年4月至2009年11月,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校本教材、社区资源等德育资源展开实验研究。
第四阶段:2009年12月,收集和整理实验资料,拟写课题结题报告,申报结题,请总课题组领导和专家实行结题鉴定。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
课题组主要负责人袁敏长期从事德育研究工作,湖北省骨干教师,现担任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校长,对德育方针政策熟悉,善于挖掘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