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竞赛项目负责人三级共同组织管理,同时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制定师生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经费,为学科竞赛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为提高学科竞赛的有效性,还需探索多种运行模式。学校实施“课赛互换”制度,建立各类竞赛获奖等级与相应课程学分之间的对等通道。通过竞赛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并建立长效机制。其次,学校依托相应院系成立创新实验室,对相应的实验室成员进行综合训练,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最后,依托实验室,丰富竞赛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改革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实验室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
五、更新教学理念,搞好制度保障,建立有效的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首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育人理念,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卓越人才。牢固树立人人成才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尊重学生个人发展,因材施教,实施多样化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各方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其次,统筹教育教学管理。牢固树立“创新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学生质量培养是重中之重”的理念。强化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坚持校领导联系指导学院制度、干部听课制度及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政策和制度体系,确保教师、管理人员将主要工作精力投
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上。
必须坚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之有效服务于创新教育这个核心;加强对监督反馈信息的管理,充分发挥教学反馈信息在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注意各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创新教育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多种形式的肯定和鼓励。强化学风建设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促进教师和管理者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拓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综合育人功能,营造和谐文明、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在学校内部搭建学术自由、创新求实、积极上进的育人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