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5:39: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P51)

① 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 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老棉花带);植被破坏;环境污染(酸雨)。

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P52-54)

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田纳西河流域,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地理条件(P60-62)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⑵地形、土壤条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利于大面积牧业发展;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利于大面积耕作;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林业面积广阔。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P62-63)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随着育种和

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其中小麦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

中,以春小麦为主

玉米:分布普遍,以中部松嫩平原最为集中,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

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农区:舍饲养畜业,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奶牛等。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P64-65) 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P67)

人口激增→高强度农林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 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P67-68)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①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

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森林保育为核心,开发特色农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

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P70-72) ①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 良好的区位: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P72-74)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问题:①原有的工业基础薄弱 ②矿产资源贫乏

优势:①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政策优势 ③侨乡优势 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原因: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影响: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 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

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势: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

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象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三角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问题与对策(P75-77)

①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②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

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海油气田.向东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经过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二线工程:主干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全长4900多千米。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P82-84)

①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②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84-86)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的要求。

③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国内的产业转移称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称国际产业转移。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P87-89)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91-92)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wnw63sqor47hq70zb090vngk58yua010h5_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