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一》第一课时---认识轴对称图形。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节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蝴蝶、蜻蜓、树叶等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引出对称的概念,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二、说学情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图形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数学概念则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因此教学时要从大量的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在以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对称的特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依据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综合以上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是:学会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片 五、说教法与学法
1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未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既要管教,还要管学,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有: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猜一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六、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我将教学程序分为6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欣赏主情境图,建立表象
我用课件出示教材28的主情境图,谈话导入,引导学生介绍游乐场中的各种游乐项目,教师着重突出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可以通过这样的一句话“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好多数学知识,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他们呢?这节课我们就在这样的游乐场里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谈话,既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激趣感知对称。 1、猜一猜。
课件出示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和小兔钟表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图片的另一半。然后,教师抛出问题:仔细观察3幅图片的左右两边和形状大小,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估计学生能够发现图形的左边与右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从而自然的揭示课题:认识轴对称图形(板书)。接下来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叶子、天安门城楼、七星瓢虫等等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轴对称现象。为了深化学生对《轴对称》这一概念的理解,我再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对称的,安排的顺序是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
2
第三个环节:剪一剪,认识轴对称图形。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观念,可以说没人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师生地位的转变,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还学生以学习主动权。了解对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层次:折一折,议一议,剪一剪,辨一辨。在每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轴对称的特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1、折一折
①教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②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合作议一议,剪一剪(参照课本29页的例1)
①自主学习课本29页例1,小组内互相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我先让学生交流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
②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观察,发现了什么?估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都能够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大小和形状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进行板书(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出生活中所见到的对称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四个环节:
自主发现---认识对称轴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找出对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拿出刚刚剪好的图形,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手中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估计学生会回答通过对折发现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对折时,教师强调加深折痕。再让学生把它打开,发现中间有什么?估计学生通过观察能发
3
现中间有一条折痕,此时,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明白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虚线)。引导学生在自主创造的图形上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的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
第五个环节: 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请看:第一题是课本29页的做一做,是先让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第二题是课本33页的第二题,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辨别哪些是轴对称的;第三题是课本33页的第三题,用连线的方式让学生辨别哪个图形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第四题是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播放课件)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五题(课后思):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多少条对称轴?请动手折一折。
第六个环节: 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课前我设置了小组评比。这种评比方式既是对学生对本节课所掌握知识进行了解,又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设计如下: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 (左右完全重合) 展开后(折痕) 对称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与同仁!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