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劳技课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
【摘要】: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作为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和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校劳技课教学,教育部文件也明确指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与技术技教育课,简称劳技课)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劳技教育以创新为终极目标,动机的发生以兴趣为支撑,探究中解决问题,深入的探究即是创新的开始。所以,劳技教育中“探究——创新”作为一个程式,并在进行中循环往复。 【关键词】:劳技课 探究学习 创新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在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作为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和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老师或教材上所描述的内容,而是要学活知识、培养能力、学灵脑子。教学活动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对于学校劳技课教学,教育部文件也明确指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与技术技教育课,简称劳技课)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劳技教育以创新为终极目标,动机的发生以兴趣为支撑,探究中解决问题,深入
1 / 5
的探究即是创新的开始。所以,劳技教育中“探究——创新”作为一个程式,并在进行中循环往复。
一、以“问题——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探究”式教学以“疑”为核心,以“探”为灵魂。教学中,应让“疑”和“探”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要通过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思维氛围,为学生自学、观察、思维、发问、讨论、探索等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经常根据学科的特点,穿插介绍一些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使学生消除创造发明的神秘感,从而树立信心,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同时,让学生知道“人人是创造发明者,时时在创造发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孕育创新的意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多留意和寻找身边的一事一物有什么不方便、不安全、不称心、不顺手、不省力等等不完善的地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进而引导学生针对事物的缺点加以改进,从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逐步养成。
如组织开展“我设计的最佳衣架”创新活动中,学生针对家用的衣架,衣服经常会掉下来的问题入手,展开创新想象。从现代钥匙圈挂钩中得到启发,一个美观实用的“防风衣架”从学生手中设计出来。又如,针对目前社会上频频发生各种盗窃现象,组织学生开展的“我最理想的防盗器”创新设计和制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电子门铃原理,结合门锁、钱包、女人背包、摩托车等物品,能否设计出设计一个“防盗装置”?一位学生利用生日卡上的音乐播放器加上了一个光敏电子作开关,制作了一个“钱包防盗报警器”,当小偷拿到钱包离不开主人的口袋时,钱包里的报警器一见光开关就打开发出报警声,多好的作品。一个个“报警器”从学生的手中发明制作出来。
2 / 5
这样经常地让学生寻找事物的问题,去思考改进问题的方法,再去实践,再改进再实践,长此以往下去,学生的创新意识会不断地得到培养。 二、从质疑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沃勒斯曾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它一般的过程,简单地说:一是条件(有三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条件、积极的思维状态;二是过程(有四个:即准备过程——广泛收集感性或理性的信息、寻找创造方向和确定创造的课题;孕育过程——集中全副精力,调动一切才能,以坚强的毅力反复向思考的目标冲击,企求突破;发现过程——新的想法出现了;验证过程——新的想法形成后,深入思考,使之更加成熟)三是方法(方法很多,但总的特点就是“主动探究,勇于质疑”)。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这一过程,根据学科特点,逐步渗透,使学生渐渐养成质疑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相互探讨和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质疑解疑。教师要重视并利用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引导他们相互解疑。事实上,当一个学生积累了一定知识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海洋”驶入实践的海洋,激活已学知识,促使知识活化,实现认知过程的飞跃。并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学生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通过交流仍未解决的疑惑点要加以重点启发,进行巧妙点拨,不要直截了当地给出答案,而把机会留给学生,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在课堂教育中,运用综合知识,有目的地穿插介绍一些“发明技法”,使学生利用这种技法,去尝试拓展创新,从而在实践中初步形成具有灵活的、独特的探究品质。如我在教“电子元件”一单元劳技课时,当学生把《电子鸟》制作完成后,向学生介绍“扩展发明法”,引导学生利用“电子鸟”的线路原理,设想把电子鸟改装成其它电子作品。通过学生的创新
3 / 5
设想,果然能改装成了电子门铃、电子闪光器、节拍器等的电子作品。这一过程不难发现学生思维能力已经由探究阶段进入到了创新阶段。因此,在平时教育中,教师应多用创造性思维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问题连锁,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教育他们勇于探索,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敢于创造前人未有的事物,敢于发现前人未发掘过的真理。在课堂教育中,根据学科特点,有计划地介绍一些科学家、发明家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敢于创造发明,勇于创造发明的动人事迹。如,中文激光排版创始人王选院士、计算机“五笔字型”发明者王永明的事迹、“优选法”发明人华罗庚的事迹、“传感器”发明人张开逊的事迹。又如牛顿、瓦特、爱恩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事迹,来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教学模式,以由一个貌似平常的问题入手,让大家讨论,然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问题的解决又衍生出新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如,初三劳技课中,当《日光灯的安装》一节讲完后,老师提出了一个创新课题,《日光灯管的一头灯丝断了,你能否使灯管再亮?》,学生根据已学的电学知识和“创新技法”,用细铜丝连接灯管一头已断的灯丝的两脚,灯管又重新发光了。而后,教师又提出了另一个新课题“日光灯管两头发红,不能跳亮,一卸下启辉器,灯就正常发光,毛病在哪里?”。这时学生很自然地回答:“毛病在启辉器——启辉器坏了。”原因找到了,换上一只新的启辉器,日光灯果然亮了。紧接着,老师又提出了新课题:谁有办法继续使用这只“坏”了的启辉器重新让日光灯灯发亮?,学生根据《科学》课中学过的电子技术知识,结合已经学过的“创新技法”,剪去了小电容,日光灯又亮了。学生此时的心情,充满着成功的愉悦。学生会自然而然地确信,创新精神加上知识加上创新技法形成了创新成果,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
4 / 5
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让学生带着研究问题参与探究,同时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出课堂,使学习自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总之,劳技教育要以创新为综合目标,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形成与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充分发挥劳技课的创新教育功能,将有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创新教育在劳技教育中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简介:
王禄久: 1967年9月出生,男,汉族,中教一级职称,任教于浙江省慈溪市巷城中学(现兼任慈溪市周巷镇教育办公室初中业务工作)。
邮编315324 电话0574-63321779 手机13567801569
5 /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