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管理的策略初探
指导老师:汪子云 作者:周林炜
【内容摘要】: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因此,课堂管理的实践和研究都必须坚持如下原则:重视课堂管理自身的教育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要增强课堂管理的意识,必须研究和落实优化课堂管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管理 教室环境 课堂时间
一、教室环境设计
对组织和管理的讨论往往忽略了教室的物理特点。除了教室太热、太冷、太拥挤或者太吵闹,我们倾向于任务教室环境只是交互活动的一个背景。但是,这个环境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感觉、思维和行为。认真设计物理环境是良好的课堂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外,创造舒适和功能齐全的教室也是向学生表示你关心他们的方式。
弗莱德·斯蒂尔曾指出,物理环境有六个基本功能:安全和庇护、社会交往、象征性的标识、任务手段、乐趣,以及成长。
斯蒂尔总结的六个功能提供了思考环境的一种方法,但是这些功能并没有为你提供一份建筑蓝图。如果你仔细考虑环境所起的各种作用,就会意识到这些功能不仅有重合之处,还有可能相互冲突。如果你考虑到技术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先选择,就必须要做出决定,那种功能要优先于其他功能。因此,在进行教室设计时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考虑学生数量、活动特点2.绘制教室平面图3.让学生参与环境规划4.重新布置你的教室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行为规范
这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制定的学习行为规范,不是强化“要遵守课堂纪律”、“要积极参与”等一般的、抽象的要求,必须是具体的、可行的、可观察的行为要求,如: (1)课前应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收集资料等课前学习任务; (2)上课前应整理好课本、笔记本及相关材料,一上课就打开课本; (3)上课时须精神饱满,思想集中;
(4)回答提问、发表意见、提出疑问等,应主动举手; (5)发言、提问等,须高声讲,用普通话;
(6)其他同学交流发言时,须静心倾听,认真思考;
(7)老师提出问题后,须自觉看书、思考,或参与同伴讨论;
(8)课堂上努力自主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对不明确、不理解的内容应及时提出;
(9)老师讲解时,须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同时注意查看课本、记笔记; (10)下课前或下课后,应抽时间及时对一堂课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发现问题必须及时提出,或做好记录。
三、创建更安全、更有爱心的课堂
1.传达你对学生的热情
表现热情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微笑。中国有句古话告诉我们:“和气生财。”虽然这句话是很早以前写下来的,但是这种观点仍然适用,对教师也好,对店主也
好,都很重要。除了微笑,你还可以在每天开始上课之前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学生。在新学年开始的时候,要尽快记住学生的名字。
2.对学生的心事要敏感
从根本上讲,这意味着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课堂事件和活动。对学生关心的事情表示敏感性的另一种方法是,记住课堂环境的公开性特点,尽可能保持分数隐私。大多数学生得了低分都不想让同伴知道,而公开宣读分数不太可能增加学习动机,倒有可能产生怨恨。敏感性还意味着讨论不当行为要在私下里平静地进行。公开训斥相当于羞辱,羞辱自然会破坏你和学生的关系。
3.理解“公平”的内涵
显然,有爱心的教师必须努力做到公平,但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实际上,尽力好好对待学生的教师总会感到一种夹在两种道道取向的张力。公平一般涉及“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业表现下判断时不存偏见”。从课堂管理角度来讲,这可以解释为,无论怎样都要保证班规适用于所有学生。另一方面,公平还意味着承认人们需要不同的、个性化的对待;而关爱当然是要求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性。
4.减少外在约束,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
增加学生自律一种方法是减少外部奖惩的使用。我们没有谁喜欢被控制和操纵的感觉,而我们往往感觉外部的条例是异化的。清楚的是,学生越感觉受到了外部的控制,就显示出越少的努力和兴趣,就越倾向于对负面结果推卸责任。这就不可能形成相互关爱的集体。因此,要减少外部奖惩的使用。
四、合理管理课堂时间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努力使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成为学生的学业学习时间, 保障学生的学业学习。为此, 教师必须努力做到:
1.坚持时间效益观, 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学生都可能造成教学分配时间的浪费, 使正常教学时间难以保证, 出现上课赘言, 下课拖堂现象, 导致教学管理的混乱, 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和反感, 降低学习效率。这是教学管理应努力避讳的。为此,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必须加强教师的教学时间
观念, 有效分配教学时间, 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时间的损耗。
2.把握最佳时域, 优化教学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节课中学生的思维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 5- 20 分钟, 也就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利用。应保证在学生学习最佳时域内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认真钻研教材, 解读教材的重难点, 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能否有效利用课堂最佳时域的关键。
3.保持适度的信息量, 提高知识的有效性。课堂信息量过少、教学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 信息量过多、知识密度过大, 会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学效益低下, 也是浪费时间。因此, 一节课的时间内向学生传递适度的信息量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应努力结合学科实际和学生特点去深入探索的。在教学中, 教师应杜绝因讲授无用知识而产生的无效动。
4.维持团体的注意焦点, 提高学生的专注率。学生的学习专注率是指在分配时间内学生
专注于某项教学活动的时间所占的百分比。提高学生的专注率旨在增加专注时间, 使其尽量接近分配时间。为此, 教师必须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把教学内容变成学生注意的焦点。教师应抓住可教时机进行及时施教, 选择恰当的时机处理学生行为, 防止出现破坏课堂规则和形成冲突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业学习时间
的效率。
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每一个教师的课堂都有自身的特点, 无论课堂要形成什么样的气氛, 其终极目标都是维持课 堂的和谐。
1.教师用语应多陈述性语言, 少评价性语言。评价性语言指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评价。一般来说, 学生不喜欢被评价, 有时对老师的评价采取抵抗态度。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用陈述性语言, 不包含评价, 学生会客观地对待, 接受教师的意见。在语言的使用中要多以正面的激励性的语言为主。 2.实现课堂公平, 与学生平等相处。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树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 不能把自己当成权威, 而应与学生平等, 课
堂对话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 努力实现课堂的公平, 形成积极的交往氛围, 促进合作与反馈。课堂上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应做到民主与公平, 不歧视学生, 对学生一视同仁。
3.合理设置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而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设置问题情景是每位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要努力实现内容向问题的转化, 在教学中多设问。问题的设计应努力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能力相适应。注意问题的难度和问题的提出方法, 多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 。
4.加强师生互动。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注意恰当地掌握师生互动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反应做出积极的反馈, 努力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注, 以形成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应尊重学生, 给学生相应的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机会, 促进学生发展。
六、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常常会阻碍教师的教学进程和课堂管理效果, 有效的课堂管理应重视学生问
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 预防问题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 有些是出于故意, 有的则是由于初始时的不慎。最好的管
理是采取先行控制, 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 实施预防性管理, 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为此, 有效的做法是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 降低挫折水平; 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2.进行行为控制, 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进行行为控制并不是要中断上课, 教师可以采用非语言手段; 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 言语提示; 转换学生注意等方式在课堂上及时控制学生问题行为。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 有效转变问题行为。教师应正确认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原则, 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课堂问题行为。总之, 完善课堂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 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主导因素, 是主动的管理者。只有屏弃旧的管理思路, 树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 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重视对课堂管理的反思和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评价,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积极
因素和问题行为,对积极因素及时予以肯定和发扬,对问题行为及时予以批评和指点。特别要对那些存在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勤奋好学、不善交流合作等问题的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跟踪观察,有针对性地予以重点督促、个别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晓鹏, 张学斌. 《新编教学论》.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卡罗尔·温斯坦. 《小学课堂管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4]彭泽平.《和谐课堂论》. 中国教育学刊, 2006
[5]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