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vc置管患者我们如何做好维护?
(1)严格无菌操作。首先要做到手消毒,在导管置入,更换、查看、调整或更换敷料前后应清洁双手,包括做好手消毒。此外,在护理时应尽量采用非接触性无菌技术,在更换敷料时可以用无菌棉签固定导管,严禁用手接触导管。 (2) 危险相关因素
(3)导管皮肤出口处的护理:导管皮肤出口处每周换药1~2次,换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一般采用碘伏棉球(签)擦洗皮肤出口及导管,然后用封闭式敷料覆盖。伤口愈合后可拆除敷料不再换药,但对婴幼儿和有感染高危险的病儿如:免疫抑制、中性白细胞减少等,仍须采取封闭式敷料换药。换药时若发现导管周围皮肤有红肿、压痛、分泌物等感染征兆,应作局部细菌培养,并每天用2%洗必泰液换药,必要时加用敏感抗生素。感染严重者须拔管。
(4)封管:每次使用导管后用10U/ml肝素液3~5ml冲洗,未使用时每周至少冲洗导管2次,起抗凝作用。推肝素至最后0.5ml时应先关闭导管夹,然后将余液继续推入肝素帽,使导管尾端保持正压,可防止血液逆流入导管内致血栓形成。冲洗时如果感到阻力很大,回抽无血,不能强行推注,以免因压力过大致导管破裂。可采用3 000~5 000U/ml尿激酶2ml,用轻柔的手法反复注入、回抽,将尿激酶在导管内充分混合后夹管,2~3h后抽出,经处理无效,可重复使用。尿激酶能有效溶解血栓,恢复管道畅通。预防性使用肝素显著减少中心静脉相关性导管的血栓,减少微生物的定植,并且能降低导管相关菌血症的发生。 (5)输液管路更换 (6)敷料的选择和更换
(7)加强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请结合自身科室制定一个CRBSI预防bundle策略 ㈠培训与管理
⑴. 专业队伍与培训: CRBSI的预防应当首先考虑医护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标准化和规范性的操作,严格管理与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对降低血管内导管感染率至关重要。缺乏置管和护理经验、护理人员不足、人员流动等均可增加CRBS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而经严格培训和主动教育,强化标准化的无菌操作等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因此,提倡建立专业化的、固定的医护队伍。鼓励采用多种教育模式,多学科、多途径地对专业人员进行导管操作和预防的相关性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和强化被动式教育、演示与示范性教育、实践指导与考核等。提高操作技能水平、熟练程度、无菌操作的依从性,以确保导管应用的安全性。
⑵.监测与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应当包括详细的操作流程、标准化的无菌操作,详实的记录,严格血管内导管应用的管理与监测制度,定期考核,对标准执行进行评估,以及置管后随访等。提倡建立以ICU为主,包括感染疾病专家、质量监控专家在内的多元化管理队伍。建立本地关于医院获得性血行感染的病因学和发生率相关的数据系统,目的在于监测与总结感染危险因素,及时回顾总结相关感染危险因素与问题,及时指导临床,以提供快速改进措施,并降低医疗成本。 ㈡置管及护理
⑴. 穿刺点选择:导管穿刺部位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置管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置管感染、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⑵. 洗手、无菌操作、正确选择消毒剂、合理更换敷料等措施是一个整体,宜将多项推荐意见联合使用,并建立合理的流程监督医疗过程。
Ⅰ: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做好手部消毒,导管穿刺置入和日常护理中应尽量采用非接触无菌技术 Ⅱ:皮肤消毒剂选择。血管内导管置管和局部换药时的皮肤消毒,宜选择2%洗必泰或1%~2%碘酊
Ⅲ:敷料选择及更换:穿刺术野的覆盖保护一般使用透明、半透性聚安酯敷贴或纱布等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