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五、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23* 梅兰芳蓄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蓄、纠、缠”等12个生字,注意多音字“宁、要”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梅兰芳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吗?(生:梅兰芳)对,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梅兰芳,去认识这位京剧大师,聆听他身上的故事。 二、资料简介
梅兰芳(1894-1961),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为“京剧四大名旦”。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感知内容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通过哪几件事来体现的? 明确:梅兰芳先生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表演京剧。
(1)梅兰芳离开上海到香港避居,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2)梅兰芳蓄须,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 (3)梅兰芳卖房,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 (4)梅兰芳自伤身体,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四、品味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梅兰芳不登台演出,而是关紧门窗,拉上窗帘,在寓所细声吟唱? (2)为什么梅兰芳要蓄须?
(3)为什么梅兰芳宁可卖房度日,也不接受戏园子老板开出的优厚的条件? (4)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体现在哪里?
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
(2)找出文中体现梅兰芳民族气节的句子。 (3)多媒体展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句子一: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体现了艺术对梅兰芳的重要性,在民族气节和自己的生活和生命面前,梅兰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民族气节。)
句子二: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用尽了可见梅兰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
句子三: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宁可……也不……表现
了梅兰芳拒绝登台演出的决心。)
(4)教师总结梅兰芳“民族气节”的具体体现:①避港拒演;②蓄须拒演;③卖房拒演;④自伤身体拒演。 五、体验与反思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心中的梅兰芳。 2.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梅兰芳的认识。 (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来源。——周恩来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和作者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
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
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
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
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
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
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
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
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
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
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
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
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这句话,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
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