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城市规划有机更新的现实思考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7:08: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 有机更新的第一实践——菊儿胡同

3.1 菊儿胡同概貌: 菊儿胡同地区位于北京市二环路以内东城区西北部,鼓楼正东侧600-1100米处,整个街坊面积8.28公顷 菊儿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南邻后圆恩寺胡同,北与寿比胡同

相通。全长438米,宽6米,沥青路面。现胡同北侧大部分已拆建成楼房四合院。

从南锣鼓巷出来,就近就可以到菊儿胡同。菊儿胡同是一处充满历史文化色彩的地方.北京那些老城文化中最能沉淀下来的部分都以建筑的形式呈现在这里,这里的每个胡同都有着历史的故事。比如说,东城菊儿胡同内3号院,5号院,7号院是清直隶总督大学士荣禄府邸。整个荣府占了菊儿胡同的一半,中间有花园,西边立着洋楼,东边则是四合院。3号院是祠堂,5号院是住宅,7号院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3号、5号于1986年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7号院 菊儿胡同曾作过阿富汗大使馆。41号院原为寺庙。

3.2 特色解读

作为北京人世代居住的建筑形式,布局严整连片成章的四合院,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胡同,由此产生的胡同文化,构建了老北京的城市文脉。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院子、太和殿的广场,公共广场都是一种方形的空间组织。在北京旧城区里,它是一个很严谨体形之序,是一个严整的结构体系,空间的体系。所以对这样一个形态,应该在新的建筑里面保留它的秩序,在新的建设里面要有它的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我们就叫它为城市的肌理。 为了不打破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菊儿胡同的改造是采取“肌理插入法”,这是当年吴良镛所提出的理论,即对四合院的改造并不是将它全部拆除,而是根据其肌理局部地以旧代新,用“新四合院”代替原有的传统四合院。

“类四合院”住房体系,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适应旧城环境及其机理的原则。菊儿胡同与北京旧城中阡陌交织的那些胡同并无二致。真正让菊儿胡同闻名于世的是那里隐藏着一片北京旧城中少见的新四合院——菊儿小区。上世纪90年代初,它曾以旧城改造试点的身份引起过全北京,乃至全世界的重视。

四合院住宅工程通过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创新的保持了原有的街区风貌并且提高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探索了一种历史城

市中住宅建设集资和规划的新途径,

3.2.1 成片整治、成片建设,保持这一片的完整性。

4

院落作为建筑群体,新四合院通过灰瓦白墙、大屋顶、十字地面、基座处理和细部处理等手法取得和周边四舍院和谐、统一的风格。同时,新四合院建筑则根据现代居住生活的需要巧妙的组织,形成灵活丰富的建筑形态:

3.2.2 建筑格局——永恒中寻求变化的老北京“四合院”

菊儿胡同住宅楼设计参照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又吸收了公寓式住宅楼的私密性的优点,整个布局错落有致。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单元式公寓组成的“基本院落”,是新四合院体系的要素。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利用连接体和小跨院,与传统四合院形成群体,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内核。用二、三层的单元楼来围绕原有树木作为庭院,形成“类四合院”。胡同中的树木尽量保留,原有的每一棵老树,不但受到精心呵护,而且在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再结合新增的绿化、小品,新的院落构成了良好的“户外公共客厅”,很有趣味。在建筑形式上,屋顶处理上以一种精确的“度”分配了平坡屋顶各自所占的量,使人觉得这是现代建筑,又有传统四合院的坡屋顶味。

3.2.3 住宅建筑采用淡雅灰白色调。

在建筑用色上,则是基本沿袭了传统,灰瓦粉墙,不时以稳重的暗红提示人们这是一组谦逊但很有活力的建筑群。同时它和顶层的阳光屋告诉人们这是现代的产物。同样的粉墙黛瓦.在这里却有着皇城脚下的大气严整,并与北京旧城的肌理有机统一,使居民环境注入新生活的气息,包含了传统的历史文脉和多彩的文化内涵。

3.2.4 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架和街道胡同体系

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架和街道胡同体系,继承和发展合院住宅

菊儿胡同开放的街坊体系。使得住区中的街坊路和步行道与城市道路体系贯通在一起,形成了密集的路网系统。密集的路网系统有效减少了街区外围的交通拥挤现象,是一种可行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途径。

在改建中,吴良镛先生采取了更多的进深数来强调庭院中“进”的概念,而且在院的形态上又不断出新。胡同吸取了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鱼骨式”胡同体系的特点,以信道为骨架进行组织,向南北发展形成若干“进院”,向东西扩展出不同“跨院”。有的在传统厢房的位置用过街楼联系两个庭院,使整个建筑群交通方便,由此突破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闭结构。两条南北信道搴东西开口,显得更四通八达,解决了院落群间的交通问题。

3.3 菊儿胡同有机更新实践的启示:

1.强调和城市有机协调发展; 2.提高密度、科学用地;

3.保持传统的邻里街坊的骨架; 4.增加路网密度,完善步行体系; 5.从传统中寻找空间原型,创新的继承; 6.通过城市设计,使住区形态统一中有变化; 7.通过混合满足需求,对经济活力予以肯定;

8.完善街道空间,引导户外交往生活;

9.为邻里交往营造合理的认知规模、交流距离和半公共空间; 10.对居住文化的承续与整合。

5

4. 其他城市的有机更新实践

4.1 苏州: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确立了有机更新的原则。依据现状更新包括保护、改善、综合改造、开发等多项内容。要求保持现有的道路、小巷、水道格局。

重视环境质量的改善。强调首先要”治水“和进行市政设施的改造,河道畅通,河水清澈。

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保护分为各种层次,包括历史特征、历史地段、历史人文景观、空间特色、建筑控制线、、树木等诸多方面。

从现状出发,强调“人”的尺度,强调与历史文化环境的协调,限制成片的大规模综合改造和开发。

4.2 济南:“积极保护、小规模逐步改造。”

确立了社会环境效益为第一的思想和“积极保护、小规模逐步改造”的原则,提出对整个地区进行动态的规划设计,主张依赖该地区独特的人文空间景观,开辟多种资金来源和投资渠道努力恢复社区活力。在有机更新的层面上成熟的运用和操作!

4.3 西安:有机更新理论在城市有机更新层面的尝试。

城市总体形态的有机更新。应对城市化挑战、治理现代“城市病”,根本出路在于更新城市形态。确定以中心市区为主体,东到临潼,西至咸阳,北过渭河至三原,南到韦曲,形成一个中心、外围四个“副都心”的空间结构模式,整个城市形成大范围的九宫开放式格局,整体构建“九宫格局、一城多元”的富有传统特色的西安城市形态。

街区建筑的有机更新。围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改善明城区内的环境,加快纺织城地区改造和功能更新,完善世界园艺博览会周边地区的综合环境。

城市绿化的有机更新。增加人均绿地,重点抓好特色主题公园的建设和改造;加强城市道路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绿化覆盖率。

城市道路的有机更新。按照“一高、一绕、三纵、三横、三环、八放射”的城市立体路网格局,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布局,实施城市主、次干道改造和背街小巷道路改造,跟进道路优化配套建设,实施交通综合改善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市路网大格局整体功能,同时在加强地铁规划和建设。

街区建筑的有机更新。围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改善明城区内的环境,加快纺织城地区改造和功能更新,完善世界园艺博览会周边地区的综合环境。

城市绿化的有机更新。增加人均绿地,重点抓好特色主题公园的建设和改造;加强城市道路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绿化覆盖率。

进年来西安在有机更新建设的开展有着实质性的进展,抓住了有机更新的重点自身的特点,提高了西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具有人文的西安、活力的西安、和谐的西安。

5. 有机更新在我国城市规划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策略

5.1 我国城市有机更新中出现的问题

5.1.1 对有机更新理论的认识不全面

吴良铺教授主持的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曾引起各界关注, 并受到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居民的普遍好评, 也成为有机更新理论的代表之作。然而, 一方面, “ 菊儿胡同” 的照

6

片和文字频繁出现在各种展览和报刊杂志. 似乎成为北京旧城更新的“典型代表”; 另一方面, 北京旧城更新实践却几乎完全与菊儿胡同的有机更新模式背道而弛, 各种大规模商业性房地产开发方案以“ 危旧房改造’, 的名义在旧城内“ 到处开花”。(引自《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

5.1.2 有机更新理论的应用范围不广泛

旧城“ 有机更新” 理论是清华大学吴良铺教授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的长期研究的总结。近年来“ 有机更新理论’, 应用在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保护区更新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这却使许多人甚至是专业人士也开始片面的认为“ 有机更新” 就是指一种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 而忽略了它作为一种城市更新理论和思维方法的作用, 导致目前有机更新理论和方法研究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5.1.3 法律机制不健全

我国需要以专门法律作为指导和保障城市有机更新得进程保护这项规划得成果, 保障更新的顺利进行。而且城市更新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 通常情况下,资金不足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有政府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给予大力的支持。

5.1.4 缺乏综合改造观念

人们的更新观念只对一些局部地段进行改造, 没有对整个旧城的更新, 包括旧城功能的提高与改善, 旧城格局的保护与完善, 城市基设施的更新与现代化, 城市文化传统的保留与延续。城市丧失明显特色, 人居环境未能得到较大改善。

5.2 中国城市有机更新方法的发展建议

5.2.1 需要全面系统的整体性

“有机更新” 强调城市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旧城居住区更新应当注重保持城市的“ 整体性’, , 也就是说, 要研究更新地段及其周围地区的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 在更新过程中遵循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 保持该地区城市肌理的相对完整性, 从而确保城市整体的协调统一。其中重要的因素有:

a.延续当地文脉旧城居住区更新是在历史积淀而成的城市现状基础上延续进行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文化观念对民俗、传统文化的冲击; 市场经济与商业化对文化的侵蚀, 导致城市特色的消失和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更新的规划设计应当尊重历史和现状, 了解该地区物质、社会、经济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尊重居民的生活习俗, 继承城市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各类资源和财富。

b.功能适度混合在有机更新的过程中要保持功能的适度混合, 旧城一般都以商业、居住为主, 并有完备的功能配套, 在更新过程中也要根据旧城的特点适度混合。保证人们的居住工作生活的平衡, 创造有助于人们的接触、交往, 增加城市的宜人气氛和人们的安全感。 c. 重点放在城市衰败地区衰败地区是更新的首要地区, 也是问题产生较多的地区。有些地区完全丧失的城市特色, 要进行全面的整改, 有些地区具有特色但是已经无法居住, 需要修缮。对于废气的土地和衰败的社区, 工业等, 要进行有机置换, 强化旧城的相应功能。要想真正的改善衰败地区, 还要从根源上如手, 找到社会和经济的背景, 把握衰退的本质。 d. 以公共空间环境带动整个地区的更新通过公共空间环境整治提高其活力, 以点带面的进行更新, 可以起到改善整个地区面貌和提高城市活力的作用。需要将传统空间形态渗透到街区内部去, 创造出安全、舒适、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公共空间, 使得衰败地区的生活环

7

搜索更多关于: 城市规划有机更新的现实思考 - 图文 的文档
城市规划有机更新的现实思考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xm5x6s5pv2r4yj9c1z4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