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3大题总结
1.辨析: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不重要。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②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新和技术含量很高的一个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文化产业领域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最后从消费角度看,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
2010年是我国实现?十一五?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十二五?各项规划的编制之年,文化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也包含其中。2010年至2020年,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目前,中央各部门先后组织专家学者与规划编制部门的负责同志一起召开各种座谈会,热议?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方向。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我国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①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经济发展。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竞争力,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③文化塑造人生,健康的文化产业发展能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材料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下的名言。
材料二 1942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首次由英文版翻译成中文,之后从1952年至1995年的44年间,一共印刷出版57次,发行250万册。这部小说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 1 页 共 11 页
请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读一本好书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读一本好书,能够获得知识,增广见闻、提高能力,而且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将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②文化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读一本好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增强精神力量,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4.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根据《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各美其美”?“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怎样做到“美人之美”?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5.辨析:中国文化创新的出路在于全面向西方学习。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
本条件,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世界文化是多样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因此,实现文化创新,就应该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取长补短,从而丰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精神纽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
第 2 页 共 11 页
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因此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⑤文化创新,要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⑥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6.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应该加以抛弃。”请
你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这要求我们必须面对传统文化的影响。②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这要求我们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③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④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文化创新就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⑤加强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善于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民族文化的竞争力。⑥总之,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7.野外的猩猩会依靠它们的智力?发明?复杂的取食技术,有的时候还会使用简单
的工具,从而得到其他大部分雨林居民得不到的食物。和?发现?新事物相比,它们更精于彼此模仿、相互交流,从而形成独特的群体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猩猩会使用不同的筑巢技术,发出不同的声音,它们抓握食物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冬天,它们常去泡温泉,为对方捉虱子。
结合材料思考,上述现象是文化现象吗?为什么?不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猩猩的行为仍然出于它们的本能,不具有人的实践的特征,所以材料中所展示的各种现象不属于文化。
第 3 页 共 11 页
8.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都蕴含着人类共同的情感,都是全人类的财富。
9.1964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上,批注了“古为今用,洋为
中用”八个字。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文化创新的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反对“守旧主义”。这就是“古为今用”。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面对外国优秀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封闭主义”。这就是“洋为中用”。③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于立足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文化创新就要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10.材料一 根据西班牙某基金会于2007年在中国居民中所做的调查:中国人对西
班牙的了解非常之少。同样的,西班牙人对中国人也缺乏了解。为促进中西交流,两国互办?中国文化节?和?西班牙年?,分别向两国人民展示了精彩纷呈的传统和现代文化。
材料二 16世纪末,西班牙人门多萨写的《中华大帝国史》一书,是西方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宗教以及政治、经济概况的著作,在欧洲引起轰动。《周易》、《老子》、《论语》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翻译介绍到欧洲,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东学西渐?。18世纪,欧洲近代的先进科学文化成果传播到中国,掀起?西学东渐?的热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中,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第 4 页 共 11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