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艺术教育作为一个领域提出来,其目标、内容、实施各部分的阐述不仅赋予了艺术教育新的理念,同时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能够“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更重要的是《纲要》精神主张让幼儿感受快乐,体验成功;主张幼儿大胆地表露个性,张扬自我;主张幼儿会欣赏自己,更要学会欣赏他人。
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情感的培养和自我表达、精神创造的满足,使幼儿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美的人。这将使幼儿受益终身,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幼儿艺术教育改革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因此,对幼儿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引导幼儿快乐创作。
孩子天生喜欢艺术,他们和成人一样有艺术审美的需要,并且对艺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容易对艺术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又往往带有情绪色彩,不稳定、易转移,这时教师切忌灌输式,不要一味地强调技能的训练。让幼儿自由畅想、随意作画,幼儿通过自主性的创作,充分地表现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大胆流露自己的情感。这其中,幼儿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大胆、无拘无束的表现出的童心、童趣,是成人无法想象的。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创作,注意幼儿创作的流畅性。幼儿的现实与想象是混沌一体,很难划分清楚的,在活动时,幼儿会积极地建构想象的虚幻的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这也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反思,拥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
2对幼儿进行科学评价,促进不同层次的提高。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幼儿在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作为教师,如果用横向标准来衡量,就会出现“能力强”和“能力差”的孩子,很难做到不失公正的因材施教行为。因此,要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评价,首先必须善于观察、积极引导,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兴趣情绪、行为需要等,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作画要求,促使他们在不同的能力水平上都有所发展提高。
其次,教师要运用鼓励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纵向的比较。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时,我们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或许就是对他最大的鼓舞,给幼儿一种“我能行,一定行”的心理暗示,使他们在自信中完成艺术目标,提高自身水平。
另外,教师适时适度的在技能、技巧方面的引导,使教师变成了幼儿艺术活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当幼儿完成艺术作品时,教师又成为欣赏者和分享者。通过教师的主动参与,不仅调动了幼儿极大的兴趣,而且使他们有强烈的成就感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