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激素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等有关. 生长素的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应用:促扦插枝条生根;促果实发育;防落花果. 植物 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引起定向运动. 植物的向性运动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其他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动物——体液 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激素调节是通过改变细胞代谢而发挥作用.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血糖调节. 动物——神经 生命活动调节主要是由神经调节来完成.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结构基础——反射弧 兴奋传导形式——神经冲动. 兴奋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细胞间传递 神经调节以反射方式实现;体液调节是激素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来调节.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神经中枢功能——分析和综合 神经纤维上传导——电位变化、双向 细胞间传递——突触、单向 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器官共同调节作用下形成的. 行为受激素、神经调节控制. 先天性行为:趋性、本能、非条件反射 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处主导地位. 性激素与性行为之间有直接联系.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发育和性激素分泌,进而影响动物性行为. 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迁徙、织6 / 18
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主要方式:条件反射 动物后天性行为最高级形式:判断、推理 高等动物的复杂行为主要通过学习形成. 网、哺乳) 生活体验和学习对行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判断、推理是通过学习获得. 学习主要是与大脑皮层有关. 第一章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使产生的后代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发育 植物个体发育 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到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花芽形成标志生殖生长的开始. 单子叶:玉米、小麦、水稻 双子叶:豆类(花生、大豆)、黄瓜、荠菜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遗传和变异作用. 受精卵经过短暂休眠;受精极核不经休眠. 胚柄产生激素类物质,促进胚体发育. 动物个体发育 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含色素的动物极总是朝上,保证胚胎发育所需的温度条件. 生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短暂而迅速的重演.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胚胎发育早期具有羊膜结构,保证了胚胎发育所需的水环境,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增强了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二章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遗传物质基础 DNA的探索: 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 转化因子的发现→转化因子是DNA→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DNA分子结构:DNA双螺旋结构 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碱基不同排列构成了DNA的多样性,也说明了 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基因的本质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NA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精确、准确地进行,保持了遗传的连续7 / 18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① ①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② ② 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 生物变异 不可遗传:不引起体内遗传物质变化 可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多倍体产生原因,是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受外界影响,使纺锤体形成受破坏,从而染色体加倍. 性. 各种生物都公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中心法则的书写. 一个性状可由多个基因控制.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 重要原因之一. 多倍体育种营养物质增加,但发育延迟、结实少. 单倍体育种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一个稳定的纯系品种,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优生措施 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第三章 第七章 生物进化
进化基本单位——种群 进化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生物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不同种群之间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必要条件. 第四章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8 / 18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光: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光对动物的影响很明显.(繁殖活动) 温度:温度对生物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决定陆地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群 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数量变化:“J”曲线、“S”曲线. 研究数量变化意义: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防治方面. 影响种群变化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据此实现对能量的多极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结构 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成分间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一个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相反的关系.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低,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第五章 第九章 生物与环境 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价值 直接、间接、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药用、科研、美学价值,工业原料, 9 / 18
我国生物多样性 特点: ① ① 物种丰富 ② ② 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 ③ ③ 经济物种丰富 ④ ④ 生态系统多样 面临的威胁: 全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加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都面临威胁. 原因: ① ①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② ② 掠夺式开发 ③ ③ 环境污染 ④ ④ 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绝少天敌的地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环境污染危害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富营养化——水华、赤潮 生物净化 绿色食品 绿色植物净化、微生物净化 不是一定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质. 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就地保护主要是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为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炭型污染(烟尘、SO2) 噪声污染危害:损伤听力;干扰睡眠;诱发疾病;影响心理;影响禽蓄产量. AA级食品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 第一章 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 人体稳态 水盐平衡和调节 肾脏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 人体内水盐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血糖调节机理 调节血糖因素:下丘脑、血糖浓度 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对维持人体体温相对恒定起直接作用的在临床上把血钾含量作为诊断某些疾病的指标. 钠平衡:摄入=排出(汗液+粪便+尿液) 缺钠: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 缺钾:心肌舒张、兴奋性失常. 胰岛素是唯一能使血糖下降的激素. 糖尿病特点:三多一少 体温调节 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体温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0 / 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