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专题二 真题真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17:00: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涉及细节描写、对比手法、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B项不是对比手法。母亲很高兴地收人家的彩礼,表明她对这桩婚事的满意;女儿约会,母亲去接,表明母亲对女儿的关心。女儿说“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只是女儿害羞、撒娇的表现。D项“地方特色鲜明”“浓郁的乡土气息”有误。E项“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错,“他”对鞋的“随意”和分手时“主动与守明握手”暗合“后记”中的分手。

试题评点 该题依然用“五选二”的形式考查对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设题的变化。往年多是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2014年稍有变化,不再是对小说内容进行理解概括,而主要从所选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方面设题,重点考查对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过,难度似乎没有提高,与2013年持平。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一物件的线索作用。线索的作用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几方面考虑。文中守明想到按规矩应该给男方做一双鞋,这是当地的习俗,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接着想到给男方做双小鞋不让他走得太远,透露出对男方的担心;想象男方穿小鞋的窘态以及跟男方约会时试鞋的情景,透露出向往爱情的守明复杂而甜蜜的心理。小说的情节始终没有离开鞋子,在做鞋、送鞋的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现。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物象在小说中的艺术表达效果,与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考查写“鹰”的意图题相似。不过,2014年更多的是从小说的整体上进行深入解读,可以从“情节”“人物”“主旨”等角度答题。本文中,“鞋”作为小说标题,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域和时代,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借“做鞋”展现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情节集中紧凑,寄托着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将一个单纯的农村姑娘内心的种种复杂情绪都浓缩在这双鞋上,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活的形象。

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

第二问:①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②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守明对彩礼的羞涩态度、对男方的想象都表现了她的朴实,守明最终还是做了一双合脚的鞋表现了她的善良,不要求男方试鞋表现出她的柔顺。

16

守明内心的甜蜜想象表现出她对生活和爱情的憧憬。“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担心男人走远和约会回家时的沉默,都表现了守明内心的不安。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最值得关注的是,该题一题两考,一考整体特点,二考人物心态分析,而后者则是课标卷在人物形象上的一大变化或者一大突破,值得关注。从阅卷反馈看,考生答此题最大的问题是把两个问题混在一起答。其实答第一问,首先应从人物的品性上分析,其次关注她身上的传统美德。答第二问,必须答出她有什么样的心态,重在“心态”,因为该小说最鲜明的特色是细致复杂的心理描写,因此,人物的心态就蕴藏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中,同时要结合形象进行揣摩。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

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③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情节。“后记”的作用,可以说是写作说明,也可以说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文本从上述不同角度具体分析即可。

试题评点 该题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设题新颖巧妙,它是基于小说文本的独特性而提出的。该小说附的“后记”是否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谓见仁见智。要回答此问题,考生既要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有关的文学知识,更要看对小说理解的程度,只要能扣住这两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五、(2015·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

17

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18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 ?整体把握

1.请分别根据小说的明暗两条线索,简述其故事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的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小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至“主动过来帮个忙……”):明线写马兰花得知借她钱的麻婶生病住院的消息后的不安,暗线写麻婶在向马兰花借六百元钱后的第三天突发病住院。

第二层(从“中午”至“男人把车开得飞快”):明线写马兰花夫妇前往医院看望麻婶,却因未提借钱一事而第一次起冲突;暗线写麻婶生命垂危。

第三层(从“第三天”至“把屋门摔得山响”):明线写因麻婶病逝其女儿未还钱,夫妇俩再起冲突;暗线写麻婶女儿为母亲料理后事,整理遗物。

第四层(从“日子水一样流淌”至文末):明线写马兰花为麻婶女儿的信激动流泪,暗线写麻婶的女儿写信还钱。

2.请概括小说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通过现实生活中马兰花夫妇先因借钱的麻婶病逝而未还钱引起冲突,后因麻婶女儿写信还钱而激动的故事,歌颂了普通人善良质朴的美好品德,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

?真题训练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19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答案 CE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A项说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错误,三孬得知麻婶重病住院,劝马兰花向麻婶的女儿要钱,只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且只是对马兰花进行劝说,“鼓动”的说法不准确。B项“马兰花的丈夫……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表述不当。马兰花的丈夫之所以耿耿于怀,是因为一家人生活艰苦,六百元钱对他们而言不是小数目。后来麻婶女儿寄过来一千元钱以及借房子给马兰花一家人住,丈夫的反应是“挠挠头”“嘿嘿一笑”,主动做饭,应是感悟到人间真情,对自己以前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D项“精明”用语不准确,“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于文无据。

试题评点 该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是课标卷一以贯之的题型。五个选项分别涉及对小说次要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写人手法的概括与分析,小说结尾艺术以及主题的鉴赏与理解。A、B、D三个选项的设误点均是对次要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不正确,只是D项稍微隐蔽而已。整体难度并不大。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构思的妙处。小说的主人公是马兰花,故事情节也是围绕马兰花借给麻婶钱,看病人不提钱,为钱与丈夫产生矛盾,收到麻婶女儿的信和钱来展开的。所以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而另一条线索则是麻婶借钱、记账、住院、去世,女儿还钱感恩。虽然麻婶母女还钱为暗线,着墨不多,但还是表现出了她们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而在表现马兰花一家因借钱而引发冲突的同时,将马兰花朴实善良、善解人意、做事有原则和麻婶母女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明暗线交织,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也更突出了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

试题评点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故事线索的角度把握小说在情节设置与结构安排方面

20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专题二 真题真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yn2q42hit9bpag891bi6tck19hpxv003ek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