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社会工作 ?社会保险服务
(三)扩展着的社会工作领域
?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以及新的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工作的领域是不断拓展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不但要把对于弱势群体的服务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外,还要尽力的满足社会的广泛需要,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含义
?二、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 ?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四、社会工作功能的一致性和冲突 一、功能的含义 ?(一)功能的概念
?功能理论认为,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对于整体的存在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必要的作用,这就是部分对整体的贡献,这种部分对整体的贡献或其发挥的作用称为功能。
?在社会工作领域,功能的概念可以在多种意义上被使用,有时比较强调系统的含义,有时强调一种社会行动对行动对象的作用。
(二)功能的分类
?1 谁的功能和对谁的功能 ?2 正功能和反功能 ?3 显功能和潜功能
?事实上,人们对于显功能过分的关注,而忽视了潜功能,因此是不完整的功能分析方法,默顿认为,要想研究潜功能,可以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潜功能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是否依参与者的意识而改变其作用方式?
?对参与者来说,功能潜在性意味着什么?参与者所不了解的是机制还是后果?
?为什么参与者不了解这一潜在后果?
?潜功能是对谁而言的?是部分的参与者还是全部的参与者? ?我们所分析的是哪一个后果,是直接后果还是间接后果? 二、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 ?提供物质帮助 ?给予心理支持 ?促进能力发展 ?维护合法权益
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四、社会工作功能的一致性与冲突
?社会工作是要做人的工作,这种服务人改变人的工作是在具体的社会系统下进行的。由于社会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社会工作的诸功能之间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冲突。 各功能之间的一致性
?社会工作各功能之间的一致性是指社会工作实施效果对各方面的影响的价值方向是一致的。 各功能之间的冲突
?社会工作各功能之间的冲突是指社会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困难群体,却对其他方面的利益有所伤害的情形。 讨论
?如何实现不合理的制度向合理制度的转变?(以学校制度为例)
?凡勃伦和诺思认为,凡是能规定人们行为的相对稳定性的因素都属于制度范畴。不仅成文的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管理程序和操作规则在制度范畴之内,而且人们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原则等能够限制人们行为的具有某种稳定性的心理因素也属于制度范畴
第二章: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本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建国以来的社会工作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一、夏商周时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救助 ?二、秦汉至清末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一、夏商周时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救助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救助实践主要表现在德政的实施过程中,救助处于困境中的人民是政府的仁德之心的体现,也是统治者的责任。
?《周易·蛊》:君子振民以育德。
?这说明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有关救助的思想。 ? 救助的主体是君子,即统治者 ? 救助的目的是育德
?《尚书·无逸》:爱知小人之心,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辱鳏寡。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统治者不仅要施惠于庶民,还要尊重鳏寡
?《史记·周本纪》:西伯曰文王,尊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 ?周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其最终得天下。
?《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中提及“保息六政”: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从上面可以看出,周朝的社会福利措施特点: ?为有困难的人提供保障:幼、老、穷、贫、疾 ?穷富并济:在对于困难人保障的同时,注重安富 ?提供保障的目的是养万民,维护统治
?从以上的夏商周的统治者的叙述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 统治者是救济者和推动者
? 统治者实施救济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 救济的对象包括老、幼、穷、贫、疾等
? 救济显示了统治者的仁德之心,具有随意性。
?不但统治者有丰富的社会救济思想,先秦诸子也高度集中阐述了我国早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庄子、荀子、墨子等都有丰富的社会救济思想,而其中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是《管子·入国》中关于“九惠之教”的记述。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
?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已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已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已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供棺椁。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问所嗜,以此曰老老。
?所谓慈幼者,凡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弱幼不胜养为累者,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此之谓慈幼。
?所谓恤孤者,凡国皆有掌孤,士人死,子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生者,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膌胜而哀怜之,此之谓恤孤。
?所谓养疾者,凡国皆有养疾,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
?所谓合独者,凡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事之,三年然后事之,此之
谓合独。
?所谓问疾者,凡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此之谓问病。
?所谓通穷者,凡国皆有掌穷,若有穷夫妇无居处,穷宾客绝粮食,居其乡党,以闻者有赏,不以闻者有罚,此之谓通穷。
?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故此曰振困。
?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此之谓接绝也。
?九惠之教具有如下的特点:
? 照顾范围广:几乎包括了各种困难人群
? 制度设计完善:不但有总体框架,还有具体的措施
? 官吏负责实施各种救助措施,而且对于官吏的救助活动的实际效果有明确的赏罚规定 思考
?九惠之教对于社会工作有何启示?
?理念上要注意问题的普遍性,树立“促进社会进步、缩减社会代价”的理念
?社会工作者要发挥“政策影响者”的角色,把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反映给政府和社会;提出意见和建议供政府采纳。
?在具体的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实施分类救助;在同一群体内部注意问题的个别化
?无论是统治着还是先秦诸子对于社会福利和救济的思想、制度、实践的认识,都表明统治者是救济的主体,其臣属官员等是具体的救济的执行者,而救济的对象则包括了各种生活处于困难状态的人,其救济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这些福利思想对于后世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 二、秦汉至清末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秦始皇一统天下,从此之后,国家经过分分合合,不过对于许多统治者来说,都在思考如何达成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只有“推恩足以保四海”,充分考虑对国家中各类人群的照顾,才能更好地实现与维护国家的统一。因此,福利思想、福利制度就被反复提及。 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
?在秦朝及以后,历史上总体形成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民为重、君为轻”的统治思想。从阶级统治的需要出发,重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在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福利措施,同时民间也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民俗,邻里间守望相助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秦朝,《吕氏春秋》:举其秀士而封侯之,选其贤良而尊显之,求其孤寡而振恤之,见其长老而敬礼之。 ?其中的振恤孤寡、敬礼长老虽然是政治策略,但也是社会福利思想。
?同时《吕氏春秋》还按季节设计了诸如“安萌芽,养幼小,存诸孤”、“赐贫穷、振乏绝”、“养衰老,授几杖,行麋粥饮食”、“赏死事,恤孤寡”的救助思想,老幼、孤寡、贫穷的人都是救助的对象。
?秦朝的统一为以后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制度基础。在秦朝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措施不断增多;同时由社会发展本身的历史特征所决定,当时统治者所采取的社会福利措施缺乏稳定的制度性基础。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于困境中的人群的救助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当朝者吉庆事典时颁诏施救,如新皇登基、册立皇后、改元帝号等庆典上多会颁布施恩于民的诏书;另一种是在出现自然灾害时,统治者会采取社会救助措施。
社会救助机构
?除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措施以外,还有社会救济机构:“常平仓”、“义仓”、“广惠仓”等,这些都是采取院外救济的形式;还有院内救济的机构,六疾馆、孤独园等。
?常平仓起源于汉代
?其运作机制是在粮价低时买进,在粮价高时卖出,具有平抑粮价的效果,属于经济措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救济灾民的作用。
?常平仓的实施主体是统治者。
?义仓起源于隋朝
?《北史》中指出:隋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济,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上,
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义仓的资源主要来源于百姓,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资源征收办法,粮食主要用于防备凶年,保障百姓生活。
?义仓是以民间组织社为基础设置的具有民间性质的社会救助机构,但是朝廷对其有直接管理,朝廷派专职人员“社司”进行管理。
?后来义仓劝募的形式改为按户的等级定额征税,改变了义仓的民间互助性质,成为国家机构,赋税成为农民的负担。
?广惠仓起源于宋朝
?广惠仓的方式是把没有人耕种的土地租给农户,然后收取租粮入仓。具体的经营上借鉴了常平仓和义仓的作法,一方面进行慈善救济,另一方面当其有余时采用常平仓的平抑粮价的作法储存和转移余粮。
?社仓
?这是由人民自行组织或由政府督导人民办理类似一种农贷合作组织的救济设施。具体为由当地人民捐集粮食,或由政府贷给粮食,在各乡设仓储存,遇凶年或青黄不接时救济邻里贫户。
?六疾馆是南朝时创设的,其是一种半官方半民办的机构,专门收养患病的贫民。 ?孤独院是官方设置的机构,其主要收养孤幼。
?类似的机构在以后的朝代中还多有所见,比如宋朝的“居养院”、明代的“养济院”等。
?秦以后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特点: ? 针对具体需求开展的非制度性救助;
? 救助的对象是不确定的,是根据统治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
?清王朝政权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的政治经济政策,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方面也有许多新的发展。
?在清王朝,社会救助机构大规模的发展。清朝前期,社会救助机构和设施已经比较完善,有综合性的救助机构:养济院、栖流所;有针对某一弱势人群的机构
:育婴堂、恤嫠会;有官方办的机构,也有民间办的机构。
?养济院主要收养鳏寡孤独及残疾人,由官方设立,政府提供经费或物资;同时养济院所给养的孤贫人数都有定额。 ?清朝除了对额内孤贫进行救助外,还设有对于额外孤贫的救助,其待遇与额内孤贫大体相同。
?民办的救助机构如普济堂。后来清政府要求各省都要建立养济堂,养赡老疾无依之人,这就将民办机构转变成为官办机构,并且政府鼓励民间和官员个人设立养济堂。
?育婴堂也是由民间发起的社会救助机构,其没有像普济堂一样最终成为政府主办的社会救助机构,而是由朝廷倡导的一种社会救助机构,皇亲国戚、满汉大臣也只是以个人身份进行资助。在朝廷的倡导下,育婴堂也很快在全国建立起来。
?从以上可以看出,清王朝的社会救助机构比较发达和完善: ?从救助机构的性质看,有政府主办、民助官办以及民办等 ?从救助机构的经费来源看:有政府拨付、官绅士民捐助; ?从救助机构的管理看,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管理模式; ?从救助的范围看,覆盖了主要的弱势群体
?从救助的网络看,形成了全国的社会救助网络
?在清王朝,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其具体活动也促进了中国救助事业的发展:其建立各种救助机构,帮助生活困难的人,比如建立慈幼机构,1901-1920年间共成立150-200所孤儿院,救助1.5万-2万个孩子 ?而且传教士还在医疗、灾荒救济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思考
?从上面对于清朝的救助的机构的网络可以看出,其形成了政府、民间和外国机构共同帮助社会上生活困难的人的网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