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题
(满分12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命题及试题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
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草木知春不久归,□□□□□□□。□□□□□□□,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2分)
(2)因曰:“我亦无他,□□□□。”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1分)
(3)《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表现军中艰苦生活的句子是:□□□□□,□□□□□。
(2分)
(4)此夜曲中闻折柳,□□□□□□□ 。 《春夜洛城闻笛》(1分) (5)默写王维的《竹里馆》。(4分)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fēng máng bì lù( )。 (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qí dǎo( )的钟声也响了。 (3)虽然这些都很wēi bù zú dào( ),但他做得很认真。 (4)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qǔ dì( )了。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要从大局出发,大处着眼,统筹规划。 .... B.对于酗酒抽烟搓麻将等不良习气,我父亲是深恶痛绝。 ....
C.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D.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甲骨文不仅是世界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的文化财富。(修改:将“世界”和“中国”位
置调换)
B.食物总有互相抵触发生反应的时候,所以牛奶中切忌不要添加果汁等酸性饮料。(修改:在“食物”前增加“因为”)
C.大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昨日已盛大收官。截至目前,该剧全网播放量逼近大约300亿。(删掉“逼近”或者“大约”)
D.当雪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修改:将“令”删掉)
5.仿照例句,另写两个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4分)
面对有缺憾的事物,我们必须学会包容,而不是求全责备。你如果欣赏塞北的美丽雪景,就必须包容它那难耐的严寒; , ; , 。
二、(46分)
(一)(10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蒙乃始就学( ) ..(3)即更刮目相待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努力学习,才略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二)(9分)
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 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 及:等到 ..10.请用三条“/”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抄 录 未 毕 已 能 诵 其 书 以 至 昼 夜 忘 寝 食 唯 读 书 是 务 11.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3分)
(三)(10分)
老王
杨绛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①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2)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3)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
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4)我强笑②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5)他只说:“我不吃。”
(6)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7)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8)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9)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1)“早埋了。”
(12)“呀,他什么时候……”
(13)“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14)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15)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③。 ..12.对课文语言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课文中“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B.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C.②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D.③句中作者会感到“愧怍”是因为“我”觉得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我”觉得自己对老王没有关爱,所以感到“愧怍”,而且呼吁大家关注不幸者。 13.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课文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用苦和善两个字概括。
B.老王在去世前送给“我”香油和鸡蛋,体现了老王知恩图报、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 C.能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是“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D.老王送的鸡蛋“多得数不完”实际是作者认为:鸡蛋凝聚了老王真挚的谢意,体现了他善良的性情,这种情义是无法计量的。
14.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联系本文简要谈谈。(4分)
(四)(17分)
钢的琴
申平
(1)我们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的第二天,作为组长的我,就发现村里在精准扶贫方面存在重大纰漏。村里一户最困难的人家,竟然长期没有被列入扶贫对象。
(2)这户人家的男人叫吴更,是个长相教厚的中年人。我们到他家走访,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像其他贫困户那样,要么哭穷装可怜,要么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他不卑不亢,神情淡定,对人热情实在。当得知他上有老母,下有病妻,还有一双正在上学的儿女都要他靠种地打短工养活,却从未得到过救助时,我立即对他充满同情,拍胸脯表示一定要帮助他解决困难。
(3)但是他却连连摆手说:“算了算了,我们有吃有穿,有手有脚,不想给政府找麻烦!” (4)这使我对他更加同情,甚至还有点儿喜欢,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解决问题。 (5)第二天,我就主持召开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联席会议。会上,我首先组织大家学习了上级的有关文件,接着重点讲了扶贫工作要全覆盖、一户都不能少的道理,最后我把话锋一转,把吴更的问题当作炸弹抛了出来。在我的想象里,村干部们肯定会被炸晕的。但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听完,竟然不约而同嘿嘿地笑了起来。村支书徐友谊说:“哎哟,看来老问题又摆上台面了。”
(6)徐友谊等人的态度令我十分不满,我厉声说:“怎么,难道因为是老问题就不解决了吗? 老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是不是我们不作为造成的?”
(7)见我生气,徐友谊赶紧说:“李组长,我们不是那个意想。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你不知道,吴更家里,可是有一架价值几十万的钢琴啊!” (8)“什么? 钢琴!”他的话倒把我搞蒙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