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结友”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写作特点】
《邓稼先》1.选材精当,主题突出,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2.板块结构,小标题巧妙,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3.记叙、描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情感真挚。4.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对比、烘托、想象等。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夹叙夹议,前后照应。2.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且饱含情感。3.多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运用短句、对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以小见大,通过记叙生活琐事刻画人物形象。2.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 《孙权劝学》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例如,写鲁肃、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参考答案:
1.杨振宁 理论物理学家 两弹一星 2.臧克家 老马 烙印 红烛 死水 3.萧红 生死场 呼兰河传 字音字形
1.tǐng 2.xūn 3.zhì 4.yān 5.yān 6.pìn 7.diàn 8.pō 9.xiè 10.lù 11.xūn 12.xiǎn 13.宰 14.瘁 15.孺 16.泣 17.裹 18.截 19.jiào 20.dié 21.mí 22.péng pài 23.qiè 24.qián 25.dǒu 26.硕 27.卓 28.楷 29.懒 30.赫 31.宵 32.裁 33.衙
34.腾 35.慷 慨 36.兀 兀 37.炯 炯 38.窥 39.迥 40.既 41.焉 42.沥 43.hé 44.kāi 45.sou 46.gēng 47.绞 48.薪 49.率 50.悠 51.抹 52.疙 瘩 53.碟 54.舀 55.qú 56.恶 词语理解
1.可歌可泣 2.锋芒毕露
3.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4.彷徨 5.锲而不舍 6.比喻付出全部精力
5
7.赫然 8.很不一样 9.气冲斗牛 10.深恶痛绝
(二)能力要点
能力要点一: 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学生的理想与抱负。
【能力详解】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是那些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认识他们所做的贡献,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邓稼先》记叙了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了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迹。《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回忆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节。《孙权劝学》记载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值得细细揣摩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都各有特色,可以细读、积累。 【典例分析】
《邓稼先》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技巧总结】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回答时,可围绕这些要点,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来谈。
能力要点二: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能力详解】
抓住关键语句或段落。关键语句,是指那些或者在文章结构上具有重要作用,或者能够揭示全文主旨,或者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抓住关键语句,有助于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厘清作者的思路、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内涵。比如,《邓稼先》一课通过小标题将全文划分为几大部分,抓住这些小标题,可以快地了解每部分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大意。每一部分,又都有作者评价性的语句这些语句从多方面凸显出邓稼
6
先的巨大贡献和人格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来。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也有一些,比如在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中,作者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还有文末的总结性评价:“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理解了这些语句,对全文的内涵才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对邓稼先其人,也才能有深刻的认识。
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字斟句酌的工作,这是精读、细读的基本要求。比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课中,作者是诗人,很多语句富有诗意,精练含蓄,意蕴丰富。课后练习题中列举出来了一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其他的语句进行揣摩。 【典例分析】
下列《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的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技巧总结】
1.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方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灯光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4.“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引用别人所称“何妨一下楼主人”,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
能力要点三: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能力详解】
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细节,是人物、景物、事物等表现对象富有特
7
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抓住表现对象细微之处,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是写人文章中常用的手段要塑造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就要注意进行细节描写。《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课中的细节描写非常丰富。在一件件平常小事中,在旁人未加注意的细微之处,萧红用她细腻敏锐的笔触进行描绘,捕捉到鲁迅不为一般人所知的另外一面,鲁迅形象在一件件平常小事中站立起来,真切感人,微中传神。 【典例分析】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通过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技巧总结】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文中还有其他地方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开玩笑的话;梅雨季,天晴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这些都是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场面。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的尊重与爱意。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严格地要求着别人,更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鲁迅对于青年人的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他是那个寒冷年代无可替代的强大热源。
作者用生活中的琐事和人物自身的行为,表现人物形象,而不进行直接的评价,使人物形象特点既隐藏于字里行间又鲜明可见、呼之欲出,可谓高妙之至。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