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师:《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是两篇略读课文,为什么说它们能展现毛泽东的凡人情怀呢?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两篇课文对于人物的描写却非常细腻生动,阅读时可不能马虎。
生默读自读提示的学习建议。
师:这是本册教材最后两篇课文,课堂上同学们要综合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围绕本组学习的主要任务充分地自读自悟,相信大家一定能有所收获。
5、师:要想真正了解毛泽东并不是读四篇文章就可以做到的,所以在学习这组课文时,我们还有必要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书籍,看一看相关的影视作品。
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
学生使用百度搜集与毛泽东有关的图书资料(当当网搜索结果显示,书名中含有“毛泽东”的相关图书信息有1115条)。
请学生从网页上显示的书目中选择感兴趣的书籍,说说选择的理由。 师根据发言进行总结:面对数量众多的阅读材料,可以通过对文章题目的分析推测内容,也可以查看内容梗概,有针对性地快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随着阅读内容的不断丰富,我们一定会更加了解这位伟人。 6、师:从书籍文章、影视作品中能了解到很多信息,除了能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了解,还可以通过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的方式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在本组课文的口语交际中给同学们安排了有关的练习内容。
5
默读口语交际部分的要求,边读边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在需要提前着手做准备的地方做上记号。
全班汇报交流。
三、了解单元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1、师:刚才我们已了解了整组课文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这是教材第一次以一个人物为主题组成学习单元,下面来看看单元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毛泽东的精神品质,用心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和整理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的阅读方法去理解课文。
(4)积累课文中的词句,背诵本单元的诗词。
(5)学习场景描写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2、师:进入高年级后,同学们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要学会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学习过程。使用表格制定单元学习计划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其中单元目标一栏可在老师提出的单元目标基础上适当进行调整修改,使目标更适合自己的学习需要。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经常检查“单元学习计划”的落实情况,养成查漏补缺的好习惯。
( )年级( )册第( )组( )学习计划 学习内容
掌握情况 ☆☆☆☆☆ 6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点 学习准备 单元学习目标(字词学习、课文朗读、课文理解、写作方法、口语交际、习作) ☆☆☆☆☆ ☆☆☆☆☆ ☆☆☆☆☆ ☆☆☆☆☆ ☆☆☆☆☆ 3、师:今天的导读课上,同学们了解了学习任务,明确了学习目标,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有了更多的期待。在接下来整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计划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还可以借助网络搜集更多的有关毛泽东的资料,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精彩,悟得到位,写得出色。
四、板书:
【教学反思】
单元导读课的设计与教学对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调控课堂的要求是很高的。通过课堂实践的成功,我感到自己的整体思路还是比较清晰正确的。就本节导读课的设计来说,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单元学习伊始,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组课文的编排意图和学习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开展课内外学习活动。
2、预习交流环节既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又渗透了整合学
7
感受伟人风采、凡人情怀
走近毛泽东
体会感情 领悟写法 拓展阅读 讲故事 写场景 写梗概
习材料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将课外自学与课内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外自学目的更明确,课内学习更有实效。
3、搜集处理信息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课程标准对小学高段学生提出:“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教师巧妙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教会学生运用互联网搜集、提炼、整理信息的方法,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在一起,切实做到了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
4、单元目标的出示、单元计划表的填写让学生在本组教材的学习过程中目的性、计划性更加明确。对学生而言,既方便了自学,又明确了课堂学习的重难点,还能在本组教材学习结束时帮助他们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可谓一举多得。
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学生交流了预习过程中的收获,明确了进一步学习单元各部分内容需做好的准备和要实现的目标,为后面各篇课文的学习和各个板块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学习内容容量很大,在网络媒介的辅助下,学生得以顺利完成,并有进一步借助网络深入学习的迫切愿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将是每一位教师应给予关注的新课题。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