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缺乏专业化分工导致的生产低效率。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在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二十多年来,实际上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制度变革,传统农业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分家分户经营、自给性生产为主,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土地产出率不高、劳动生产率也不高,因此日益缺乏竞争力。
(2)缺乏有效的生产要素投入,导致发展后劲不足。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指出,改造传统农业必须从外部注入新的生产要素:资本、技术、人才以及新制度要素。然而在现行体制下,这个过程是反向进行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是导致农村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向城市和工业,形成支持工业化的“低成本”优势。出现三个净流出,即土地价值净流出,农村资金净流出和优秀劳动力净流出,使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日益弱化。这就使中国改造传统农业的速度和效益大打折扣。有人估计,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占用农地的差价,约在2万亿元之巨,相当于改革开放前30年价格剪刀差总额的4倍。近几年,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业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业。农民创造了40%以上的居民储蓄,但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农业和乡村企业贷款则占比只是5%左右。特别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如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为27%,但19-30岁年龄组的转移率达55%。“青壮劳力不下田”,务农主要是老、弱、妇、幼。
(3)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导致农产品卖难伺题经常性突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沟通城市、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流通体系,
5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有效的联结手段,难以避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致使农业发展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拉动力。
3.农村问题,主要是四个落后: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
由于庞大的乡村管理构架与薄弱的乡村经济不相适应,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不仅使正常的经济周转困难,还使乡村的信用体系受到严重破坏。由于长期缺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足够投入,农民素质差、生活单调,缺乏必要的文化消费等现象十分突出。在原有的严密组织被破除后,乡村社区建设成为整个中国社区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由于缺乏互帮互助机制,缺乏行业协调机制,从而农民成为最无组织性的群体。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也无法得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村容、村貌不堪人目。乡村环境的脏乱差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
三、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的财政对策
“十一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时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关键。财政支农作为国家调控和支持农业的重要措施,应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装备提升农业,用先进的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理念发展农业,使全市农业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农
6
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1、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任务,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创新机制,加强管理,确保各项支农、惠农、利农政策落到实处,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明显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财政支持政策
一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完善直接补贴农民的政策措施,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应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改进补贴方式。在继续实施粮食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畜禽良种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的同时,把保障农业生产型补贴逐步转向增加农民收入型补贴,与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双挂钩”,提高补贴效率。
二是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保障。在继续加强大型水利工程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重点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式,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组集体进行田间工程配套、小型灌区改造、小型水源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7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实施“粮食丰产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和大型粮食生产基地。
三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真正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出路在科技,根本靠科技。围绕农业科技新成果的颜发、转化和推广等紧密相连的三个环节,实施“农业良种工程”,以新品种选育和源头创新为重点,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选育和育种技术研究,强化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带动新品种产业开发;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尽快熟化组装配套技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展“重大农业技术发布与推广活动”,每年筛选重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单位进行区域性推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农民生产大户为重点,实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科技要领到人”。
四是完善综合支持服务。建立完善的农业综合支持服务体系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十一五”期间,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优化配臵,强化功能、推进改革,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重点健全完善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和农业减灾防灾体系,使农业生产与服务体系互为共生,相辅相成,良性互动,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是强化农业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是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通过调整优化区域和产业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品牌农业,构建特色鲜明、规模膨胀、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区)。实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和认证三个体系。发展品牌农业,
8
培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全方位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将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六是发展节约生态农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提高我市综合生产能力为前提,以减少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手段,以农业“节水、节肥、节约、节种、节地、节能”技术开发、示范推广和设施改造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推广农村沼气,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彻底转变传统农业粗放型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