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推拿手法异名:挢引、案扤,眦媙,按蹻,矫摩、乔摩,折枝,抑搔,摩挲 《内经》确立了手法医学的证实学科名:按摩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我国推拿医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的问世,是我国推拿医学体系建立的标志 《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首次提出了“膏摩”一词, 《黄帝岐伯按摩》:第一部推拿专著 《十产论》:手法助产在宋代得到了系统的发展 小儿推拿体系建立的标志是《小儿按摩经》(明代杨继洲)的问世 《推拿广意》,又名《小儿推拿广意》,熊应雄(字运英),1676 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
柔和(指手法操作时,动作平稳缓和,手法变换时自然、协调,
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柔和并不是软弱无力,而是刚中带柔,柔中有刚。)、 深透
推拿的定义:指以治疗、康复、预防或保健为目的,
以手(或肢体其他部分)刺激人体的有一定法度的动作技法。
慎用推拿的几种情况:1.饥饿时,由于血糖过低可能导致休克 2.饭后1h内,或腹胀时。
3.剧烈运动后和极度疲劳者,应休息一段时间后再考虑按摩 4.怀孕者,其腹部、腰骶部一般慎用手法;
有些穴位如合谷、肩井、三阴交据记载可能引起流产,也不宜使用; 其他部位不宜使用中刺激手法
5.酒醉者 推拿的严格禁忌症:1.高热者
2.急性传染病患者
3.皮肤破损、感染,或有严重的皮肤病患者,
其病损部位和病灶部位禁止推拿
4.骨折部位,但骨折后遗症或骨折康复期除外 5.骨与关节结核患者
6.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急性期 7.出血性疾病或正在出血的部位 8.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9.恶性肿瘤部位
10.精神疾病情绪不稳定者和酒后神志不清者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把手法分:1.摆动类手法:一指禅推法、滚法 2.摩擦类手法:摩法、推法 3.挤压类手法:按法、点法 4.叩击类手法:拍法、击法 5.振动类手法:抖法、振法 摆动类手法:以前臂有节律的连续摆动为运动特征的手法
?法:以第5掌指关节背面吸定,用手背近尺侧部分在受术部位做来回滚动的手法 操作方法:肩关节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
带动腕关节的伸屈和前臂的旋转运动
腕关节伸屈幅度要大,前滚至极限时屈腕达60°~80°,回滚至极限时伸腕达30°~40°
90°-120° 一指禅推法: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注意事项:1.沉肩:肩部放松,不要耸起 2.垂肘:肘关节自然下垂,坐位操作时肘部略低于腕部 3.悬腕:腕关节自然悬屈接近90°,不可过于勾紧,影响腕关节的灵活度 4.掌虚:除拇指着力外,其他手指都要放松,自然弯曲,手握空拳。 5.指实:拇指的指端或指腹吸定于一点,不可跳跃或与体表产生摩擦 6.紧推慢移:拇指摆动频率较快,拇指端或指纹面在施术部位上的移动不能太快 一指禅偏锋推法:沉肩,垂肘,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 带动腕部往返摆动和拇指掌指关节或拇指指骨间关节的屈伸活动
鱼际揉法:术者沉肩、垂肘,腕关节放松微屈或自然伸直,以肘关节为支点,
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作左右侧偏运动
摩擦类手法:包括摩法、推法、擦法和抹法。 摩法:用手掌或手指在体表做环形摩擦的手法 柔和舒适
推法:单向直线,较用力着 指推法:着力于指纹面
掌推法:术者用手掌或掌根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 肘推法:用前臂上端近肘尖处着力 开天门:额头
擦法:单向直线来回摩擦运动的手法,
可分为小鱼际擦法(侧擦法)、鱼际擦法、掌擦法、指擦法
挤压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点法、捏法、拿法、搓法、捻法和拨法 按法:由轻而重垂直向下按压,然后逐渐减压放松,如此反复操作 用力要由轻到重平稳加压,再由重而轻逐渐减压,不可冲击式用力 肘按法刺激较强
掐法:施术时为避免刺破皮肤,可在受术部位上先置一薄布 垂直平稳用力,轻渐加压,不可滑动以免掐破皮肤
操作次数一般为4~5次,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期使用 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
常用于颈项部、肩背部、四肢部
搓法:要求带动皮下组织,不要与皮肤有明显的摩擦 肢体不可夹得太紧
搓上肢时,搓动要快,移动要慢,移动到肘关节时用力要轻 如带有旋转动作,即搓法与揉法结合,称为搓揉法(肩部)
捻法:术者用拇指末节指纹面与示指中节桡侧(或末节指纹面)相对夹住受术者的手指或
脚趾,作方向相反的搓动
捻手指时,夹住手指的侧面主要作用于神经、经络;夹住手指上下面主要作用于肌腱 叩击类手法:主要包括拍法、击法、弹法
拍法:术者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掌心微凹呈虚掌,腕关节放松,
以肘关节的屈伸发力
腕关节动作不可过大,手指不可甩动,以免手术者表皮疼痛
击法:用拳、掌、指和棒状工具叩击体表的手法,有拳击法、掌击法、指击法、棒击法
运动关节类手法:包括拔伸法、屈伸法、摇法、背法和扳法
摇法:摇转的幅度应由小到大,且尽量限制在正常关节生理可动范围之内,
不要超出最大病理限制位,或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 摇转的动作要缓和,用力要平稳,摇动速度宜缓慢
对习惯性关节脱位、椎动脉型颈椎病及颈椎骨折等病症禁止使用该部的关节摇法 背法:将患者背起后,对腰椎进行牵引、摇晃和振动的操作方法
扳法:颈椎斜扳法1.颈椎扳法必须要有很好的颈椎解剖学基础,对颈椎关节的结构特征、
生理可动范围有清晰的了解。
2.颈椎扳法“寸劲” 要求随发随收,中病即止。
“寸劲”须经过反复刻苦训练,在没有把握之前,切忌在人体上试验。 3.操作时不可逾越颈椎关节运动的生理活动范围,否则易伤及脊髓, 扳寰枢关节尤当谨慎。 4.不可使用暴力和蛮力。 5.不可强求关节弹响。
腰椎定位斜扳法:受术者健侧卧位。术者面对受术者而站,
右手拇指置于错位节段的两个腰椎棘突之间,左手将患者上半身向前屈曲
肩关节扳法:治疗范围:肩周炎、肩关节外伤后遗症 四肢的扳法通常没有关节弹响声
复合手法: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式手法复合而成的一类推拿手法 按揉法:按常与揉结合
推摩法:是有一指禅偏锋推法和指摩法相结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手法
四指并拢,自然伸直,将示、中、环、小指四指指面着力于相应的治疗部位,腕关节放松,沉肩,垂肘,前臂做主动搬动,带动拇指做偏锋推法 推摩法主要用于腹部、胁肋
牵抖法:在拔伸牵引的作用力下做抖动的方法,主要用于腰部
扫散法:用拇指桡侧缘和其余四指指端,自头颞部向耳后做单向推动的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