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18咸宁中考)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15 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30 m
B.整个20 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 m/s C.物体在20 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在0~5 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 s时间内的速度大
10.(2013遵义中考)遵义市正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城市,为了宜游,正在加快建设遵义到赤水的高速公路。“遵赤”高速由三段组成,已建成的遵义到白腊坎30 km,设计最大时速100 km/h,白腊坎到仁怀60 km,设计最大时速80 km/h,正在建设的仁怀到赤水160 km,设计最大时速80 km/h。我们坐在汽车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周围的景物向后退去,这是以__汽车__为参照物来描述的,若遵赤高速全程通车后,按规定时速行驶,从遵义到赤水最快需__3.05__h。
11.(遵义中考)坐在快速行驶轿车上的小强看到前方一辆同向行驶的卡车向自己“倒退”而来,这是因为小强以__轿车__作为参照物的缘故,由此现象可推断__轿__车的速度快。
12.(2018兰州中考)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前进,他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__甲__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__10__m,图中的a点表示__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__。
中考实验突破
测平均速度(近几年未考)
命题点:
1.实验原理(v=s,t)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间接测量法)
3.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秒表、刻度尺、金属片) 4.刻度尺和秒表的读数
5.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为了方便测量时间) 6.金属片的作用(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 7.注意事项(小车从斜面顶端静止自由滑下) 实验拓展:
1.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于时间t的测量,通过反复练习计时方法,可使时间测量更准确一些。
2.由于小车滑下时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全程平均速度比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大。 【例】(2018广州中考)小明看到滑雪运动员从越陡的坡滑下时,越快滑到底端。对此他猜想:“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
(1)实验所需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器材: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你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 (3)
实
验
步
骤
(
可
用
画
图
或
文
字
表
述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所需的公式:v=s,t。
(2)根据公式v=s,t,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记录时间; (3)实验步骤:
①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 ②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
③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④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 ⑤再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
⑥由速度公式v=s,t,求出小车的速度,比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1)v=s,t;(2)刻度尺、停表; (3)①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 ②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
③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④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 ⑤再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
⑥由速度公式v=s,t,求出小车的速度,比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莆田中考)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
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__40.00__cm,测得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
vAB=__25.0__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小__。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同一位置__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__>__(选填“>”“<”或“=”)vAC。 请完成精练本第1页作业
第二讲 声的世界
中考考点清单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高频考点)
1.完成下面“声现象”表格中的空格。
声音产生 的原因 声音产生 的条件 声音传播 的条件 声速
【易错警示】1.“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这是由于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出声音,而原来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仍然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2.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声不一定能听见;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3.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的温度和种类有关。大多数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2.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__回声__。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的条件:如果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__0.1__s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
发声体的__振动__ 一是得有__传声介质__ 二是发声体要__振动__ 声音的传播需要__介质__,__真空__中不能传声 声音在15 ℃的空气里传播的速度是__340__m/s
果达不到__0.1__s,回声就会与原声相混使原声__增强__。
回声测距: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可以测距离,其测距原理为s=1,2vt,其中t为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v为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3.声音的接收 (1)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 ①生理过程
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②物理过程
发声体振动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人耳接收到声波引起听觉 (2)人耳听到声音的两条途径
①空气传导:声波由耳廓收集,经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导的。
②骨传导:用手堵住耳朵(切断空气传导),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身后的骨头或牙齿上,都分别听到了声音,这时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头、牙齿直接传入内耳的。也就是说,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利用的是骨传导。
声音的特性及影响因素(高频考点)
概念 影响 因素 描述 音调 声音的高低 响度 声音的大小(或强弱) 振动幅度和声音的传播距离、分散程度 响亮或微弱 音色 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发声体本身(如材料、结构、发声方式等) 声音好听、悦耳等 振动频率 尖细或低沉
相关推荐: